兩個打工的老鄉,找到城裏工作的李某,訴說打工之艱難,一再說住旅店住不起,租房又沒有合適的。言外之意是要借宿。
李某聽後馬上暗示說:“是啊,城裏比不了咱們鄉下,住房可緊了。就拿我來說吧,這麼兩間耳朵眼大的房子,住著三代人。我那上高中的兒子,沒辦法晚上隻得睡沙發。你們大老遠地來看我,不該留你們在我家好好地住上幾天嗎?可是做不到啊!”
兩位老鄉聽後,就非常知趣地走開了。
適當說“不”
由於人與人的交往呈現著多種不同的麵貌,所以,能夠得心應手、應對合宜地處理交往問題的人,似乎寥寥可數,這也正說明了處理人際關係的不易。因而,不知如何應付的情況,總是常常出現在我們的周圍。
在眾多難以應付的情形中,最令人感到頭疼的情況就是拒絕別人的請求。
麵對需要拒絕的情況時,最難處理的是既不能輕易地答應,又無法幹脆地說“不”。
常受人請托的人往往具有某些相當正麵的評價,受人尊敬,臉上風光。所以有些人認為,倘若拒絕別的請求,恐怕對自我麵子產生負麵的影響。於是,拒絕與否在取舍之間便難以掌握。如此一來,原本幫忙的意願不高,卻又勉強答應,結果發生後悔的情形就相當常見了。
事實上,那些考慮形象會受影響的理由,往往是一種借口,由於自己意誌不堅,而勉強答應請托的例子屢見不鮮。這些意誌不堅的人,通常認為斷然拒絕對方的請求,未免顯得太過無情。而若是在答應後方覺不妥,且又力不從心難以履行諾言時,再改變心意拒絕對方,顯然已經太遲。因為,等無法做到允諾的事情再提出拒絕,給人的印象更糟,甚至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去彌補缺失或兌現承諾。如果這件事隻限於個人的煩惱,還稱得上不幸中的大幸,若因此事而與要請托的對方發生不愉快的情形,甚至產生怨恨、敵視,演變成雙方人際關係上的對立與衝突,豈不更得不償失?
對於必須拒絕的事,究竟該如何麵對呢?簡單地說,隻要有點勇氣和智慧,不顧忌臉麵,你就能夠輕鬆過關了。
固然,一開始即斬釘截鐵地說“不”,委實不妥,然而,不要因此而放棄表示拒絕的權利,即使這樣做會破壞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或好感也在所不惜。
畢竟,辦不到的事最終還是辦不到。先把這一點搞清楚,然後盡早設法向對方懇切地表白,才是真正的相處之道。
也許如此一來,請求你的人可能會暫時表現出失望,但總比中途反悔要好多了。所以在考慮答應對方的請求前,應先仔細盤算自己能力是否能及。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妨想想:一旦失約後對方對自己產生不信任感那又如何?那麼即使很難做到,也勢必得鼓起勇氣將之拒絕。
拒絕別人的請求,絕不是一件有失顏麵的事情,所以無須為此感到不好意思。你若認為口頭式的拒絕過於直接,那麼也不妨采用書信來表達。最重要的是能清清楚楚地將不能答應的原因說明,以消除對方可能產生的誤解。至於對方有何反應或看法,就看他為人如何了。不過你決斷與明智的拒絕態度必然會受到某種程度的肯定。
倘若你不僅具備了拒絕的勇氣,同時還具有為對方設想的智慧,那麼就已經掌握到拒絕的藝術訣竅了。
如何為對方設想呢?譬如,自己幫不上忙的事,也許自己所認識的人卻有此能力,此時不妨運用自己的人際關係為對方鋪路。如果成功的話,對方必定會對你深表感謝,即使失敗了,對方亦會自覺不宜過分強人所難而打消對你的請求,也同樣會有感於你的誠意。
人要想活得輕鬆,最好不去背無謂的“人情包袱”,不要因為拒絕了別人而有愧於心,不要為說自己對別人的請求無能為力而感到丟臉,不要因為掃了別人的麵子而難為情,不要違背自己的心意去硬充大頭,不要怕扮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