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見劉邦追問,很認真的回答道:“從現在開始,大王隻要能任用真正勇猛的大將,天下間就沒有什麼勢力是我們不能誅滅的;等到打下疆土之後,將城邑分封給有功勞的人,就不會有人不服我們;出師必須有名,以義軍的姿態向東爭霸,一定會博得更多的人同情,也會有更多的人前來追隨我們。隻要大王做到這幾點,我們的力量就會很快壯大起來,不久的將來就能與項王一決雌雄、逐鹿天下!”
對於韓信所說的這幾點要求,劉邦完全能夠做到,他自己本身沒有什麼本事,隻不過是個市井無賴,能夠坐上漢王的位置並不是因為他勇武無敵或是智慮無雙,而是靠著一群比他有能耐的人為他拚死拚活才有了今天。
在知人善用上,劉邦自然是比項羽要強,任用猛將,自然不在話下;而且劉邦很懂得蒙蔽民心的作用,不會像項羽那樣,經常在打下城池之後屠城;封賞功臣,他也是大手筆,這一點,與項羽完全相反。
韓信分析完天下的整體局勢,接著對劉邦說道:“項王犯下的致命錯誤很多,近期可以為我所用的,是他以封關中三王扼我要塞、堵我出路的戰略,這三個人都是秦朝舊將,項羽以為封他們為王,可以充分利用秦地資源,抵抗我大漢天兵,可惜,這卻恰恰是他的致命傷。”
“大將軍此言何意?”劉邦不解的看著韓信,分封章邯等人鎮守三秦,無論在誰看來都是最適合的,沒想到韓信竟然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韓信對劉邦微微一笑,繼續分析道:“大王試想,當初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三人率領秦國子弟兵與義軍對抗,征戰數年,傷亡慘重,最後卻在緊要關頭投靠楚軍,如何不會失掉秦國父老的心?而且在新安,項王坑殺二十萬秦兵,隻有他們三個人幸免於難,秦國父老無不認為是他們出賣了秦軍,因此更是對他們恨之入骨,這樣的仇恨是不可能通過歲月的流逝而消除的。現今項羽倚仗威勢,強行把他們三人封為三秦之王,秦地的百姓如何會真心愛戴他們?”
劉邦聽了之後連連點頭,經韓信這一分析,深有同感。
這時韓信又道出了對劉邦心儀已久的原因:“大王當初入武關,對百姓秋毫無犯,廢除秦國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沒有不希望大王能夠成為關中之王的。秦地民心所向在大王,這一點絕對可以好好利用。何況當年懷王與諸侯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大王才是最有資格做關中之王的人選,秦地百姓對此知道的很清楚,也完全認同。項羽廢除懷王之約,將大王驅逐至漢中,秦民無不惋惜痛恨。隻要大王宣稱舉兵進入關中,發出檄文,討伐項羽與三秦之王,三秦自然敗亡,關中即刻納入囊中。”
韓信的一番分析精辟深刻,原先對返回關中,與項羽爭霸天下並沒有多大信心的劉邦頓時被他的一番話說的信心百倍,連連擊掌叫好,這才慶幸聽了蕭何的話,封韓信為大將軍。
“不瞞大將軍,當初蕭丞相向我屢次推薦大將軍,我都認為大將軍身無寸功,貿然封賞,唯恐眾將不服,今日承蒙大將軍開導,頓時毛塞頓開,悔不早用大將軍!以後軍隊全交由大將軍統一調度,一切軍事行動,均無需向寡人請示,明日我們就揮兵東進,進入關中!”劉邦有了信心,入關的心情也更加迫切起來,恨不得立刻便能率領軍隊殺回關中去。
韓信連忙搖手對劉邦說道:“大王不可!俗話說,將非練不勇,兵非練不精。雖然項羽已經露出敗象,但楚軍畢竟身經百戰,不可輕視。我軍仍需多方操練,方能出兵!”
韓信與劉邦這次的深談,不僅讓劉邦感到確實是任用了一個有能耐帶領漢軍為他打下天下的人,也讓韓信感覺找到了歸宿,他一身的本事終於可以隨心所欲的發揮出來了。
無論韓信投靠誰,都不可能像投奔劉邦這樣對他,劉邦不僅把漢軍的全部軍權交給了他,就連整體的軍事調度都交由他把握,即使他當初真的離開漢中,投奔了穆晨,想必真有本事的穆晨也不會像劉邦這樣放權。
在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之後,韓信就已定下了數條軍紀,並且親自組織練兵。他親自下校場言傳身教,不畏勞苦,很快漢軍的軍貌便煥然一新,周勃等將軍也漸漸的對他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