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年輕時老早就對心理學和營銷學產生了興趣,喜歡琢磨小夥伴在想什麼,討論一下大人們在客廳吵得不可開交的原因是什麼。母親對我的這一特點提出了建議,她說:“你是不是長大後準備當一個心理學家呀?看來你現在就開始準備了。”母親說得沒錯,她是家庭中最早發現我興趣的那個人,並為我做了一些準備,提供了必要的幫助。
在很早的時候,可能是13歲,也許是12歲甚至更早,我就開始閱讀與此有關的知識,比如曆史故事、人物傳記和各種商界的啟示錄等。那時我有一個狹窄的書房,裏麵堆滿了書籍,還有無數的畫冊。但我最關注的並不是各種驚心動魄的政治、商業及軍事事件,而是在其中反映出來的人們的心理博弈與背後的行為動機。
長大後,我果然如願地成為了這一領域的從業者,沒有逃過興趣撒下的“大網”。在10歲以後的歲月中,興趣一日比一日突飛猛進地在我的體內生長,迅猛地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控製了我的頭腦,也主宰了我的命運,讓我按照它設定的人生路線圖一步步地走過來,竟然沒有絲毫偏差。
是的,興趣影響著人生方向,是你命運的基礎,也是你命運的形狀。但這並非決定性因素。因為當你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後,還應該為此付出足夠的努力,比如勤奮、肯幹和永不退縮的刻苦精神。
全世界的華人都知道丁肇中,他是偉大的科學家。他的少年時代,正值中國烽火遍地的戰亂時期。1946年,他的父親、在山東大學任教的丁觀海先生送他到了青島的一座天主教學校讀書,希望盡可能地讓他在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中學習。
但由於丁肇中之前沒受過什麼正規教育,學習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他跟不上學校的節拍,學習很吃力。這時,他的父親並不著急,隻是根據他的實際情況給了他寬鬆的學習環境,並沒有強迫他必須學習哪些東西,而是用聊天和遊戲的方式,向他灌輸一些科學知識,逐步地發現與激活他的興趣。
1948年,丁肇中12歲,跟隨父母去了台灣。這時,他已經從愛因斯坦、居裏夫人、伽利略、法拉第等科學巨匠的生平中,體會到了科學道路的艱難和崎嶇。同時,他也明白了人生的真諦。特別是法拉第的生平給他的影響和震動是十分巨大的——法拉第的家庭條件很差,他在小時候隻是一個邊打工邊讀書的窮苦學生。但是不管在成就上,還是人品上,法拉第都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人物。
丁肇中相信,一個人隻要勤奮自強,認準了方向,不停地努力下去,即便是社會底層的人也能取得偉大的成功。
他在中學畢業後參加了大學的聯合考試,結果卻並不像他想得那麼如意。他遇到了失敗,而且這是他平生遇到的第一次失敗。接下來怎麼辦呢?這時候,父親走進了他的房間,在他的床邊坐下來,開始給他做思想動員,讓他明白:一個人隻有經受得起挫折,在挫折中接受教訓,然後改進缺點,繼續朝著興趣前進,最後才能取得應有的成就。
丁肇中到了大學,真正確定了自己這一生最大的興趣是物理學。之前他攻讀的是機械工程。但是由於他對物理的強烈興趣,便向父親提出要改學物理學。父親望著他年輕和執著的臉,沉思了良久,問他:“你改學物理有成功的把握嗎?”丁肇中回答的口氣很堅決:“我認為隻要肯埋頭苦幹,就一定可以。”
最後,他在物理學領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歸宿,成為了一名偉大的物理學家。
現在,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興趣究竟是什麼。
興趣和愛好有區別:愛好的對象經常是具體的物品或短期事物,興趣則結合了內在的長久需求。
興趣必須是持久的,不是暫時的:興趣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能朝三暮四,也不能今年想幹這個,明年就又想幹別的了,它應該是長期的誌向。
興趣要與自己思維的優勢結合起來:興趣必須結合自己擅長的東西,是自身思維優勢的集中體現,是自己最拿手的東西。也就是說,興趣不能僅憑愛好就去當成終身職業,而應結合自己的特長,把它定為自己一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