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訓練”為“實踐”
解惑
作者:潘文彬
【名師檔案】
潘文彬,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國家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編委。現任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校長。一直致力於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情係課堂,形成了“靈動而實在”的教學風格,出版了《走在語文路上》《潘文彬講語文》《守護兒童的天性》《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等專著。
“訓練”曾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熱詞。“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語文教學要以訓練為主線”曾是甚為流行的教學理念。然而,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卻很難找到“訓練”這個詞,取而代之的是“實踐”這個詞。有人對此頗有微詞,覺得語文教學不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怎麼能行?其實,語文教學變“訓練”為“實踐”的內蘊特別豐贍。
問題1:語文學習,為何要變“訓練”為“實踐”?
“訓練”和“實踐”有何差異呢?《現代漢語詞典》對“訓練”的解釋是:有計劃有步驟地使具有某種特長或技能;而對“實踐”的解釋是:把計劃、打算等落實為具體的行動。由此不難看出,訓練是一種他主性的行為,實踐卻是一種自主性的行為。
訓練,是教師“訓”,學生“練”。學生的學習行為是被動的,隻是在教師主宰下的一種活動而已,鮮有自由、自主可言。比如,為讓學生掌握某課的生字,教師往往會讓學生把生字抄寫若幹遍,今天抄五遍,明天抄三遍,一直抄到學完這篇課文為止。這樣的抄寫已經司空見慣。似乎這樣的抄寫,就能讓學生記住生字;仿佛這樣的抄寫,就能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殊不知,如此索然無味地反複地機械抄寫,帶給學生的隻能是痛苦的折磨和無奈的歎息。
而“實踐”則不然。實踐是學生的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為,體現出來的是一種主體學習精神的覺醒。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就說了這樣的話:“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遊戲和不斷嚐試。”所以,實踐帶給學生的是一種自我練習、自我學習的愉悅和成長的快樂。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實踐就是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自由自在地遊戲的過程,富有遊戲的精神。難怪有人會說,與其讓學生學語文,不如讓兒童玩語文。好奇,也是兒童的天性。實踐也就是學生在文本的召喚下滿懷好奇地嚐試的過程,彰顯探索的精神。譬如,我教《灰椋鳥》一課的生字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細心讀帖,把他們自己認為比較難寫的或者寫得不夠漂亮的生字,用心地描一描、臨一臨,揣摩它們的寫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選擇一兩個生字,想一想該如何來指導全班同學把它們寫正確、寫漂亮。如此教學,喚醒了學生自我練習、自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的寫字實踐,就充滿著趣味性和探索性。
“訓練”是以師為本,而“實踐”則是以生為本。所以,“訓練”與“實踐”有著質的差異。語文教學變“訓練”為“實踐”,就是讓語文學習能夠符合語文自身的規律,體現語文的本體性,就是讓語文教學能夠合乎兒童的天性,突顯兒童的主體性,就是轉變教學方式,變以教師的“教”為主為以學生的“學”為主,讓教師的“教”更好地為學生的“學”服務,以學定教,促進發展。
問題2:語文教學,如何變“訓練”為“實踐”?
“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而,變“訓練”為“實踐”的語文教學要回到兒童世界當中來,要站在兒童的立場思考問題、設計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激發學生的探究實踐的欲望。
一位教師教學《少年王冕》時,先給學生推介了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部書,由書的第一回引出了王冕這個人,並告知學生,王冕是書中唯一受吳敬梓先生推崇的正麵形象,再引發學生質疑問難,最後,讓學生帶著自己質疑的問題走進課文,認識王冕。這樣的設計,學生的閱讀期待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他們都能夠樂此不疲地把心沉潛到文本的語言文字中來,咀嚼文字,感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