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意義朗讀,讓參與伴隨左右(1 / 1)

意義朗讀,讓參與伴隨左右

觀點參考

作者:鄧誌琴

細察我們的英語課堂,並不缺乏朗讀活動的開展:listen and read,read after the teacher,read after the tape,read and match,等等,但是,為什麼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愛讀,不會讀或讀不好?究其原因,歸根到底是教師層麵缺乏切實有效的朗讀指導。例如,課堂中常常出現以下不良情況:(1)裸讀。純粹的就讀音而讀,不顧音、形、義的結合,影響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2)亂讀。隨意的來回的讀,不顧語言的內在邏輯,打亂了語言的節奏和條理。(3)死讀。機械的跟從式的讀,不顧上下文的語境,抹殺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表達。

我認為,隻有從思維、行為、情感三個維度進行語言與意義的同生共長,才能保證朗讀在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中的質量和成效。

1.意義朗讀須伴隨思維的參與。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所以,通過朗讀來習得語言、表情達意,肯定離不開思維的介入。如果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調動眼、耳、口、腦、心的共同參與,語言的朗讀就會伴隨著思維的火花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語言輸入。

如新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6 What time is it?的教學片段,教師呈現一隻正在“滴答、滴答”走的鍾,進行如下對話。

T:Look at this clock. Tick-tock,tick-tock,what time is it now?

Ss:It’s nine o’clock.

T:(作睡覺狀)Oh,it’s time for...

Ss:It’s time for bed.

T:(作噓聲狀)It’s late. Please say lowly.

Ss:(低聲說話)It’s time for bed.

如此由詞到句,音、形、義相融,學生對句子的結構和意義進行了一番細嚼慢咽。在此基礎上,教師一聲“噓”的肢體語言,把學生帶進了臨睡前的靜謐氛圍。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思維有參與,對語言文字進行積極的感悟與思考,朗讀就成了一種有滋有味的表達。

2.意義朗讀須細化行為的參與。

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朗讀也是一種技能訓練的過程,可以變換靈活多樣的形式,如聽音讀、表演讀、比賽讀、配音讀、編歌讀等。筆者雖然認同朗讀行為的密度越大,語言訓練的效果就越明顯,但並不主張紮堆式的枯燥練習,而要在“目標”的統攝下,把若幹個訓練活動分解、有序推進,形成“階梯上升”的完整結構的朗讀體係。對於學生而言,不是有了語言材料就可以直接朗讀的,而往往要結合知識的學習進程。所以,教師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展開不同梯度的指導,這樣才能有助於學生語言知識的認知理解、練習運用和語言技能的提高。如上述案例中,教師可以在學生對教材的四幅圖有了整體感知之後再進行分圖學讀。

3.意義朗讀須激活情感的參與。

再簡單的朗讀,也會伴隨如興趣、動機、自信、意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習過程和效果的非智力因素的參與。依據學生學情和教學內容,打造一個有人性溫度的“情意場”,使得課堂猶如磁場牢牢吸引住每一個學生,喚起他們積極參與的熱情,相信會事半功倍。

“意義朗讀”就是讓朗讀成為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甚至達到一種“不讀不快”的理想狀態。上述案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插圖資源,引導學生揣摩Bobby和Tina說話時的神態、語氣和動作,並個性化地表達出來。

T:(小結)Ah,these things are for girls. So the bag is Tina’s. Bobby took the wrong bag. It’s a funny cartoon. Next let’s read it.

這一環節的設計層層推進,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到了人物的情感、心理,還體現了朗讀與遣詞、說話的有機滲透。當學生帶著自己的“潛台詞”進行朗讀的時候,不僅讀出了味道,也讀出了情趣。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適時的點撥、評議甚至示範,都會使得學生的朗讀不停留在表層,而進入有情、有意、有境、有趣的深層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前洲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