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學會理財,人生貧富關鍵看細處(2 / 3)

3.天涯何處無芳草

眾所周知,如今各個行業都已經人滿為患,所以別再指望會有暴利行業讓你選擇,所有行業的從業人員都非常多,但是資金都非常緊張,屬於走一步看一步的類型。因此,小店裏的衣服是跟著一陣陣流行風而來的,否則他們難以支撐高額的庫存費。

這樣,你店裏的商品總會在其他店裏有同樣的或同類型的。不必要因為喜歡就非得死盯著這一家。很多時候在這家店裏看到的衣服,在另外一家店裏也許更便宜,質量更好。陳小姐說:“想跟風的話,就要多多了解一些行情,當然就必須要腿勤,貨比三家總是沒錯的。”其實陳小姐此時說的貨比三家,指的就是對同樣的、同類型的產品進行價格和質量的對比,從而對性價比作出評價,找到自己最合適的商品來。同樣風格的衣服,在不同的小店就會有不同的價錢,當然這也和衣服的麵料、小店所處的位置有關。陳小姐接著介紹道:“對於此類的衣服,可以多在幾家商店逛逛,若其中有店主流露出想和你商量商量價格的意向後,你也不必急著和他開始口水仗。你可以心平氣和,看似不經意間的表示別的店裏也有,質量也不差,而且價格比你家的店的還要略低一些。即使你以前根本就沒有問過價錢,也是可以這樣講的,因為砍價就如同一場戰爭,適當的時候也可以運用心理戰。此時,小店老板們會很急切地表明你不識貨,以那樣的價格絕對買不到。當然,你可以采用欲擒故縱的招數,很輕鬆地說一句去別家再看看,即使最後真的沒有買到心儀的衣服,至少也摸清楚了行情。來到下一家店和老板理論的時候就有了心理準備,如此一來還下來的價錢也差不到哪裏去了。”

要想買到便宜東西,除了會砍價外,還可以掌握下麵這些竅門,在購物時對你有所幫助。

1.平時也該多留意相關產品的信息。隻有多動腦、勤思考、多積累,在消費的實踐中你才會迅速成長。

2.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去獲取消費品的信息。比如因特網。買房有“搜房”,買手機去“通信天地”,買電腦有“中關村在線”,裝修找“網上建材城”,實在不行用個“引擎”什麼的搜索一把,隻要搭上點兒邊的信息一覽無遺,搞不定才怪!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在實踐中努力成長為“購物專家”,這樣才能在當今頻繁的商品交易中立於不敗之地。

總之,購物砍價既是一種技巧,也是一門藝術,而且是家庭省錢的一個重要手段。可謂一舉三得。

把理財作為習慣

一個人有多少錢算是真正的有錢人?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善於理財的人,即使有再多的錢也不夠他奢侈浪費的,最終非但不能保住手中的錢,反而會讓自己手中的財富迅速流失掉,一味揮霍,錢財就永遠不會在你身邊停留,反而培養了你無限揮霍的惡習。

胡適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學者、外交家、教育家,他在文學、教育方麵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在理財方麵他卻不能算一個成功者。

1917年胡適先生留學回國,27歲就擔任了北京大學的教授,每月能拿到280銀元,當時的1銀元相當於現在人民幣至少50多元,也就是說他的月薪相當於現在的1萬多元,屬於實實在在的金領階層。除了待遇優厚的基本工資,他還有出版稅和優厚的稿酬,因此,他是不愁缺錢花的。

1931年,他的月薪增加到600銀元,而且版稅和稿酬更加豐厚。據估算,他每個月的收入至少在1500銀元,折合人民幣七八萬,堪稱高收入群體了。但由於胡適不善於理財,有錢時,他雇傭6個傭人,經常吃幹花淨。而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胡適收入大減,因為沒有什麼積蓄,又沒有養成好的理財習慣,造成步入中年後的胡適長期處於經濟拮據狀態,且終其一生都是如此,從未改變。

一個人不論賺多少錢,都需要學習理財,且要把錢當做“錢”,不要當做“水”,到你手裏隻能迅速“流”走。細節決定成敗,要合理理財,就要從細節入手,把錢“養”在身邊。下麵的幾條建議也許能幫你養成一個好的理財習慣:

1.少帶現金和零錢

人的消費欲望是無限的,要想控製自己的消費衝動,客觀上創造條件。例如,出門時隻在錢包裏放一張一百元的鈔票和坐公車等必需的零錢,不帶更多的現金和零用錢。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人們對零錢的使用容易缺乏控製,往往不把十元、二十元的開銷放在心上,每筆支出雖然都不大,但無形之中,卻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開支。一天多花二三十元也許並不覺得什麼,但一個月下來,就有近千元被消費掉了。

2.時常關注理財知識

理財不光是省錢,我們平常應多關注理財知識,增加自己管理財富的能力,使理財知識不斷更新,同時豐富我們自己的頭腦。更新理財的知識,我們就不容易受到一些投資陷阱的蒙蔽,就能選擇更有效且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也就能幫助我們早日實現致富的目標。

3.將記賬進行到底

也許有些人會對於記賬這個習慣嗤之以鼻,認為它無足輕重,還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殊不知,連魯迅這樣的大文豪都堅持每天記賬,讓自己對自己的消費有一個明確而又清醒的認識,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也許很多人都會想:記賬實在是太麻煩、太費勁了,雖然剛開始記賬的時候自己似乎總是顯得那麼雄心勃勃,興致盎然,可堅持不了幾天,或是因為每天工作的繁忙,生活中的鎖事太多,不能每天堅持記賬,心想,錢反正都已經花掉了,還記下來能有什麼用呢。

但反過來你想想,這是一種非常理智的理財行為,可以增加你的財富,這時,它就變得有意義了。記賬可以清楚錢是怎麼來的,又花到哪裏去了,我們可以拿著賬單對照、比較、清算,這是規範自己的消費行為的最有效方法。

4.用“加薪”來投資

不少公司的薪金製度都有規定,隨著員工在公司服務時間的增加,就會給予他們不同幅度的加薪、福利、補貼等。

對於掙多少就花多少的人來說,與其越花越多,不如把每次增加的薪水做自己強製儲蓄的第一步。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直接把增加的薪水納進自己的儲蓄,“被動”地建立起自己的第一筆儲蓄。

5.養成計劃消費的習慣

有計劃的消費可以幫助我們克製消費衝動,我們在固定的時間內,製定一份消費計劃,然後堅定地執行,是實現理性消費的最有效方法。

例如,在年初,我們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列出今年的大件消費計劃,比方說買房子、車子、生孩子等,然後再計劃籌集資金來實現目標;月初,我們可以製定出這個月的細致消費計劃,像服裝支出、夥食支出、人情往來支出等;每個星期我們也可以根據月消費計劃列出具體的日消費計劃,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隨意花許多不必要的錢。

總之,將理財當做一個生活習慣,把握好自己口袋裏不多的錢財,當一個“精打細算,會過日子”的理財高手,不僅可以讓我們增加財富,還能讓我們的生活朝著自己理想的方向順利前進,盡快實現自己的理想。

商家的圈套

俗話說,“買的不如賣的精”,消費者永遠都鬥不過商家的心眼。主要是因為賣的有“底”,買的卻心中無“數”。眾所周知,如今在利益的驅使下,商家“把戲”層出不窮,消費者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商家精心設計好的陷阱。因此,識別和繞開商家設下的“陷阱”,對於消費者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1.拒絕免費的午餐

謹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很多廣告往往都打著某一方麵的免費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到店裏,然後再變相收取其他的費用。這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商業小招數,可很多消費者卻常常上“免費”的當。

李華在一個手機專賣店買了一款手機,付錢時隨贈優惠券一張,優惠券上說了好多優惠活動。比如贈送一張十寸的照片、一張水晶照片,免費做三個化妝造型,免費拍照20張。聽起來很是誘人。於是,她去了,結果呢?除了化妝是免費的,其他都要收費。其中粉撲10元一個,假睫毛20元一對;造型雖然是免費的,但是可挑選的衣服比路邊小攤的還差,稍好一點的衣服使用一次需要5元;照片洗出來後,先給你看洗成一寸的小照片效果,這些小照片如果覺得好想要的話,每張2塊錢。

總之,那些所謂的免費,都是有限的,難以擺上桌麵的,或者是捆綁銷售,有點兒強買強賣的感覺。免費的午餐,不管你信不信,都不要去試,否則,你連哭的地方都沒有,大家還是要提高警惕,避免上當受騙。

2.逛超市要保持頭腦清醒

在逛超市的時候,貨架一般都是三層的,你有多少注意力會放在貨架的底層呢?經過研究,隻有不足10%的人把注意力放在貨架底層,60%的人注意中層,30%的人注意上層。對整個零售業來說這可是個絕對重要的信息,全球的超市都在因此而調整自己的貨架擺放體係。

當商家打算增加銷售額的時候,他們會把偏貴的產品放在中層和上層;但當他們打算追求最高利潤的時候,就把能獲得利潤最高的商品放在中層和上層。那麼貨架底層都是什麼商品呢?當然都是同類產品裏便宜或者對商家來說利潤偏低的東西嘍!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其中可不乏物美價廉的好東西。

3.避開返券的圈套

送得越多,更要加倍小心,要注意以下幾種情況:其一,禮券的購買受到嚴格控製,也就是說,沒有幾個櫃台參加這個活動,隻要稍加留意就會看到“本櫃台不參加買××送××的活動”的不在少數。其二,到了秋裝上市的季節,那些夏天的貨品時日無多,趕緊處理。這就意味著你在今年也沒多少時日穿它了。其三,連環送的形式送得“有理”,由於實際消費過程中一般不可能沒有零頭,這就無形中使得折扣更小,商家最終受益。其四,要弄清楚送的到底是A券還是B券,A券可當現金使用,而B券則要和同等的現金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