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血管外因素方麵:除開機械性質者而外,通常是包括肌肉和皮膚張力兩種,此種張力,受末梢神經支配,進而推溯,外界氣候的變化,內在飲食的刺激性,以及使體溫增高或降低的起居運動,都可通過神經使肌膚張力受到影響。如果肌膚收縮,使脈管受到壓力,可以出現緊、伏、牢、弦、沉、澀等脈象,當然這些脈的出現,還有其它因素,如血管張力亢進時,即使肌膚鬆弛,也可出現緊、弦等脈,而當血管肌膚同時舒緩,又有心量大的情況,那就必然見到洪大脈了。中醫脈學中提到的“膚澀脈澀”、“膚滑脈滑”之說,是有一定條件的,是單就皮膚的滑、澀情況而言的,在臨症診視膚澀膚滑的同時,還應注意膚澀的原因,是由於全身營養不良所引起的,抑或由有生而來的或長期接觸強酸強堿引起的,更有的是由於得不到浣洗的膚澀,總之要處處貫徹瓣杏分析,避免為假象所蒙蔽。
由於氣候變化,影響肌膚張力而導致脈象變化的情況,《素問·脈要精微論》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它將四季的正常脈象,分別以日常可見景象作了比喻,我們可由此探索到肌張力和皮膚張力對脈象變異的關係;《素問·平人氣象論》有:“春胃微弦,夏胃微鉤,秋胃微毛,冬胃微石”的平人四時脈象記載,其成因在於:春季氣候初暖,肌膚欲弛而尚受輕寒約束,所以出現“如魚之遊在波”的柔軟而帶弦的脈,弦即由寒約束肌膚,血管肌膚均未盡弛張而來;夏季天熱,肌膚完全鬆弛,脈波可完全反應到體表來,而成來盛去衰的鉤脈,應指時,尚感有一層皮膚相隔,故稱“在膚”和用“泛泛乎萬物有餘”來比狀,秋季氣候漸寒,皮膚開始收縮,而肌肉則尚未出現這種變化,故出現浮而澀的毛脈,浮是肌肉、血管舒張而來。澀是皮膚收縮而來,由於脈象開始了內向性和皮膚的收縮,所以稱之為“下膚”,冬季則肌膚因抗寒而完全收縮,脈亦因之內伏“在骨”,如“蟄蟲周密”深藏,變為沉而滑的石脈(此處之石,與真藏脈中的“辟辟如彈石”的“石”不同)。四時平脈的構成,不僅是肌膚、血管對氣候的反應,與心力對氣候的適應也有關係,如果在運動、飲酒等改變了血液循環活的情況下,四時平脈也就可以改變其常度,甚至可以見洪大之象。
上述四種因素所導致的脈象,大致上是從其單方麵談的,實際每一種脈象的構成,是與四者均有關係的,因為這四種因素在每一次脈波中是同時存在的,不過有其一定的側重性。導致四種因素的變異,是整個機體的變異,所以一種脈可有不同的成因,如膚澀可見澀脈,血虛也可見澀脈,氣血流利可見滑脈,瘀滯也可見滑脈等,這就不僅要聯合四種因素去分析脈,還要綜合四診去找出引起四種因素改交的原因。此外,由於四種因素本身的相互代償作用,也可引起脈象的變異,如陽虛之見大脈,陰虛之見散脈,裏證之見浮脈,瘀滯之見滑脈等,都說明一種脈的出現不是很單純的,要考慮到四種因素後麵的因素和四種因素的相互作用方麵,中醫學用脈診作為診斷全身性情況的機理也在於此。
(二)四種因素對脈象形成的交叉關係
下述各脈,按《瀕湖脈訣》所列少虛、實兩脈而多一大脈。因洪、牢、緊、長等脈皆可類於實,微、細、芤、革、弱、散等脈皆可類於虛,故不再列,而大脈為近代書中所經常提及,且既可主實,又可主虛,所以增入;其它如疾、速脈已可概於數脈,且此等脈名,原係用至數以區別數的程度而設,故略去。
1.浮脈
由於振幅的增強,血容量、血管緊張度的適應,以及肌膚張力的鬆弛而出現。在熱性病初起時,由於機體的抗病能力,促使心搏增強搏出量增加,肌膚因散熱排汗機能增強而呈鬆弛狀態,由此而見浮脈;如肌膚因寒邪侵犯而尚未對抗至發熱程度,仍在緊張狀態時則為浮緊脈,所以前者主風熱,盾者主風寒,而均屬於熱病初起階段出現的脈,故曆來都以浮脈主表證。在久病或慢性病中,無表證可言而見浮脈者,則往往為病退之前,構成原因之一,為肌張力的減退或消失,(與血容量無關),或為白律神經失常所引起,此時心搏雖低而血管亦漸減退其緊張度,故可見於病人的臨危前,此種浮脈多兼有軟弱無力,甚至可達散脈狀態(如釜沸、泉湧狀態),脈象達此種境界時即為常說的“無根脈”;慢性病中出現浮脈的另一原因是心搏的代償性增大,由於全身營養不良等病的需血量增大而來,所以多出現於如重度貧血、占位性病變等的全身營養不良時期,此情況不同於前一原因引起的浮脈,應指較有力而無散象。
2.沉脈
由於心振幅低、肌張力相對加強而形成,部分沉脈也有血容量減少的因素。此種三因俱全的沉脈,就是古人以沉脈主裏、主虛證的由來;如血管緊張、血容量亦不減少,則表現為沉實脈如牢脈等,多因積滯而氣血失於通利,心力及血量出現反射性增強以求強行通暢而來,此時又須從其至數的遲、數去分別其積滯的寒性或熱性,表邪而見沉脈,為肌膚受外寒約束而緊縮,心力在短期內處於積蓄力量情況下麵來,但多兼緊脈,為時亦短暫,一待熱化,沉脈即消失。
3.遲脈
遲數兩脈,均關係於心搏頻率,頻率慢構成遲脈,反之則為數脈。心搏頻率所以慢,與支配心搏的神經是否受抑製有關。屬於衰退性抑製而出現的遲脈為“虛寒”,屬於被迫性抑製的為“沉寒”、“痼疾”、“積聚”等引起,後者必兼有力,前者必兼無力;所以有力或無力,除與血管緊張度有關外,無力而沉之脈,必然有振幅減退的因素。
4.數脈
由於心搏頻率的增加而成。頻率的增加,一為體溫增高,周圍血管需求量增加,神經反射促使心搏加速,此一因素引起者,必然搏出的血容量亦大,故脈象可兼見大、洪等象,故數脈多主熱,兼浮則病在表為表熱,不浮或兼沉則主病在裏為裏熱;另一種則由機體所消耗的物質不足以濟功能,心力起而代償,加速搏動以期彌補,但搏出量仍少,如機器之“空轉”,所謂“虛大”情況,故主虛,兼無力者為氣虛、陽虛,兼細者為血虛、陰虛;
5.滑脈
構成因素為血管張力適中,而血容量或血液粘稠度稍有增加,與皮膚滑利緩和亦有關係。此種因素在中醫學中稱為 “熱”或“氣盛”;如由於血管外張力增加,而心搏血液強行通過,如肌肉豐富,心力需相對增強而形成的滑脈,則稱為“疾盛”,李瀕湖說滑脈主“元氣衰”,其因即在心力的代償方麵;懷孕期,以及蓄血病之初期,由於積聚而引起熱量增加,使心搏出量增加,所以也可見到滑脈;孕婦由於氣血養胎而常旺盛之故,所以滑脈始終存在,蓄血證雖始而心力增進,繼則因瘀血留而不去,循環量受到影響,所以繼之可出現澀脈。
6.澀脈
由血容量減少,血液粘稠度相對增高,心振幅降低,或血管張力改變及皮膚枯澀等所引起。由於血容量減少,所以主血少、傷精;汗多後所以見澀脈,是因血液中水分被奪而稠度增加之故;寒濕痹所以見澀脈,是因阻礙氣血正常運行或較長時間消耗氣血而來。脈學中認為澀脈有細、遲、短、散及止複來等象,似難況澀脈的本義,而有“膠柱鼓瑟”之弊,其中止複來之象,已屬於代、結、促等脈。而細、遲、短、散,亦各已另有分列,且散、細二脈,往往不能同見,故此種對澀脈的形容難於與其它脈分界,隻有“往來難”及“叁伍不調”(數不整齊)二種形容比較合理。
7.長脈
長短二脈均為就部位而言,長為超過三指,即尺後還可觸及脈動,甚至可再達三指距離之外。長脈常見於平人,尤其是瘦人更為多見,因此隻要兼見脈象柔和,就不能作為有病看,主病長脈常兼見弦、數等象,所以主“陽毒、癲癇”和“陽明熱盛”,其構成因素與弦脈同,有血管緊張和肌肉張力相對減弱的關係,由於血管緊張度的增加,所以可見予高血壓、動脈硬化的患者。
8.短脈
脈象不及三指,甚至可僅見於關部。構成此脈的因素:心搏無力加上肌張力相對增加是其一,也兼有血管神經功能紊亂的因素,由此而稱短脈,主氣血虛少,此種短脈必兼弱象;如短而兼滑,是被迫性的心搏加大,是由於循環係的外圍有氣塞、痰阻、積滯和濕熱等壅滯氣機的因素,尤其是短脈僅見於關部時,可見於兒童食積、蛔積證。短脈雖主積滯,但畢竟以氣血不足者為多覓。
9.洪脈、大脈
洪脈與大脈的構成原因大致相同,都由心振幅大、血容量多、血管舒張和肌膚張力相對減退而來。但洪較大為更甚,且大脈有血容量並不增加的可能,所以此兩脈均可主熱,而大脈則由於血容量並不增加之故而又主虛火。脈象上的區別是:大脈邊幅闊大,洪脈在大脈的基礎上加之指下有力,應指豐滿欲溢的現象,這是由於心振幅和血容量均超過大脈程度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