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強孩子必備的心理品質
在一個家庭教育研討會上,一個教育專家給與會的家長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隊五年級的學生參加了一個野營活動。下午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補充體力,老師給學生們沒人發了一個雞蛋。讓老師感到奇怪的是,有3個孩子隻是看了看雞蛋,而沒有打算剝皮的意思。於是,老師問道:“孩子,你怎麼不剝雞蛋呢?是不是喜歡吃雞蛋?”
然而,這3個孩子的回答,卻讓老師深感無奈。一個孩子說:“我媽媽還沒來給我剝雞蛋呢!”另一個孩子說:“我從沒自己剝過雞蛋。”第三個孩子說:“為什麼老師不給我們把皮剝掉,我可不會幹這個活。”結果,這3個孩子被其他同學們嘲笑,諷刺他們是“公子哥”、“懶孩子”,整個下午都抬不起頭。
這個故事講完,很多家長都低下了頭。因為他們從這個故事中,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
如今,我們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高,因此絕大多數的孩子都生活在蜜罐之中,再不必感受父母曾經經曆過的艱辛。然而,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的出現——依賴父母。有的孩子從小沒做過任何家務,直到上了大學,還因為無法照顧自己而要家長陪讀。
之所以如此,歸根結底就在於父母的包辦代替,使孩子喪失了自我實踐的機會。都知道習慣成自然,家長什麼都幫孩子,長此以往,孩子自然會養成無法獨立的惡習。
父母的心態,我們當然可以理解——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在成長中無憂無慮。但是,孩子不可能一輩子依賴家長,總有一天他們要獨立起來。自強自立是一個孩子成長當中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如果家長沒有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能力,那麼無疑是斷送了孩子的前程。
當然,在孩子還無法做到生活自理的時候,父母給予一定的照料和幫助無可厚非,因為這是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但父母一定要有遠見,不能一味代勞,要積極培養孩子獨立活動的能力,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習慣,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就會大大提高,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在此,我們建議廣大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以下幾點,讓孩子獨立自主,做自己的“保姆”:
1.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很注重家長的權威,事實上家長過於強勢,孩子無法和家長進行平等的對話,會逐漸依賴父母,失去主見,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具體舉例來說,“小孩子懂什麼?”、“你要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孩子!”、“你的意見是錯的,應該聽大人的!”、“以後再說”這類製止孩子發言的話應該少說。
一個真正的父母,應當采取這樣的方式:允許孩子發表意見,並鼓勵提出要求。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那麼父母應立即糾正,並向孩子說明父母不同意的理由,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拒絕。
2.讓孩子自己去嚐試
一位西方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一味大包大攬的父母,隻會讓孩子形成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習慣,長大後容易缺乏責任感和勤奮精神。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即便是一個小幼兒,也渴望自己能做一些事情,盡管這個過程看上去有些笨拙。這時候,如果父母適當地協助,既能夠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能夠讓孩子產生成就感和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