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些人因為在戰場上受到打擊而退下來的時候,他們都被稱為“心理上的精神衰弱症”。軍方的醫生都以“讓他們忙著”為治療的方法。
除了睡覺的時間之外,每一分鍾都讓這些在精神上受到打擊的人不斷地活動,比如釣魚、打獵、打球、打高爾夫球、拍照、種花,以及跳舞等等,根本不讓他們有時間去回想他們那些可怕的經曆。
“職業性的治療”是近代心理醫生所用的名詞,也就是拿工作來當作治病的處方。這並不是新的辦法,在耶穌誕生500年前,古希臘的醫生就已經使用了。
在富蘭克林時代,費城教友會教徒也用過這種辦法。1774年有一個人去參觀教友會的療養院,看見那些精神病人正忙著紡紗織布,使他大為震驚。他認為那些可憐而不幸的人們,在被壓榨勞務——後來教友會的人才向他解釋說,他們發現那些病人惟有在工作的時候病情才能真正有所好轉,因為工作能安定神經。
不管是哪個心理治療醫生,他都能告訴你:工作——讓你忙著——是精神病最好的治療劑。名詩人亨利·朗費羅對大部分人來說,在日常工作忙得團團轉的時候,“沉浸在工作裏”大概不會有多大問題。可是在下班以後——就在我們自由自在地享受悠閑和快樂的時候——憂慮的魔鬼就會開始攻擊我們。這時候我們常會開始想:我們的生活裏有什麼樣的成績;我們有沒有上軌道;老板今天說的那句話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意思”;或者我們的頭是不是開始禿了。
我們不忙的時候,腦子常常會變成真空。每一個學物理的學生都知道“自然中沒有真空的狀態”。打破一個電燈泡空氣就會進去,充滿了理論上說來是空的那一塊空間。
如果你的腦筋空出來,也會有東西進去補充,是什麼呢?通常都是你的感覺。為什麼?因為憂慮、恐懼、憎恨、嫉妒和羨慕情緒都是由我們的思想所控製的,這些情緒都非常猛烈,會把我們思想中所有平靜的、快樂的思想和情緒都趕出去。
讓生活輕鬆起來
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生活過得輕鬆舒服,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路。大多數人傾向於那種四平八穩沒有風險的生活方式:穩定而輕鬆的工作、幸福而和美的家庭。隻需把每天那幾小時對付過去,便可無憂無慮了。然而這種方式看起來很舒服,事實上,長期下來就會變得很不舒服。
而另一小部分人選擇的道路艱難辛苦,可以說很不舒服,但他們卻總是那麼愉快輕鬆。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呢?
做為人,都有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大多數人選擇了前一種方式,因為眼前的舒適看起來是那麼直接那麼簡單,唾手可得,所以這種方式最吸引人。然而,選擇這種方式使人們不知不覺地落入了心靈的墳墓,正如墳墓中是“死人”,而心靈被埋葬的人也無外乎是心靈已死亡的“活死人”。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生活逐漸變得沒有了希望,沒有了追求,一成不變、麻木不仁,試問生活還有什麼舒服快樂可言?而真正的成大業者,雖然眼下看起來很苦很累,但他們有著遠大的目標與理想,他們沒有浪費生命,他們在體現人生的價值,他們時刻麵臨著戰勝一個又一個的挑戰。那種生命的充實和成功之後的滿足才是真正的舒適與快樂。
人生每件事都要付出代價。生活的代價更是沉重。傾向輕鬆無為的生活態度的人們,請不要被眼前的舒服所迷惑,到有一天當你發現你犧牲了成就與滿足感的時候,你已為此付出了心靈和時間的巨大代價。
真正讓生活輕鬆起來的辦法是相信“更美的成果總是在將來出現”。不要沉醉於當前的安樂,也不要被眼下的困難打倒,相信將來總會有更美好的東西在等待著你,再美好的生活過久了也會厭倦,再困苦的日子努力了就會改變,生活中永遠都要有希望、有理想。不斷進取、不斷超越、生活才會充滿新意,充滿生機。
“生活輕鬆快樂的本質不在於輕鬆快樂本身,而在於把握對其追求的過程”這就是卡耐基的生活輕鬆法則。
有問題未嚐是壞事
有一類人,他們最渴望的就是安全感。他們往往選擇風險最小的生活之路,不願意迎接並解決問題,一心隻想維護好他們精心構築的已有環境。實際上,正如過於平靜的湖水就變成了死水一潭一樣,生活的水麵,也必須有問題和挑戰的浪花點綴才會變得精彩。生活的風帆也隻有經過風浪推動才能夠到達新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