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智慧女人說話有滋有味(3)(1 / 3)

俗話說,響鼓不用重錘。如果對方犯的不是原則性錯誤,或者不是正在犯錯誤的現場,我們就沒有必要“真槍實彈”地批評。可以不指名道姓,用較溫和的語言,隻點明問題,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對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點”到為止,起到一個警告作用。但是,如果遇到自我意識差,依賴性強,不點不破,不明說不行的人,也可以用嚴肅的態度、較尖銳的語言直接警告他。

點破之言應力求簡短,最好一兩句話就能使對方領悟,然後再自然地轉到別的話題上。千萬不能多次重複對方的錯誤,否則就極容易讓對方覺得你在緊抓他的錯誤不放,使對方陷入窘境而產生抵觸情緒。

當然,想把話說得滴水不漏,在使用“點破不說破”的語言技巧時,要注意語言不能晦澀難懂。任何語言的表現技巧都是首先建立在讓人聽懂的基礎上,同時必須把握好使用範圍,如果使用“點破不說破”的話不分場合,也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

7.以旁敲側擊的方式達到目的

在人們的語言交往中,考慮到雙方的關係或出於某種原因,說話者對有些話不能或者不便直接說出來,而要用較為委婉的語言,把本來要說的話或者要表達的意圖暗示出來,讓對方去領會和思考。這種委婉的暗示,實際上就是一種迂回的勸說。

公元前265年,趙國的趙太後剛執政不久,秦國便發兵前來進攻。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國提出必須以趙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作為人質,才肯發兵相救。但是趙太後舍不得小兒子,堅決不允。趙國危急,群臣紛紛進諫。趙太後依舊堅決地說:“從今日起,有誰再提用長安君當人質,我就往他臉上吐唾沫。”大臣們便不敢再多說什麼。

有一天,左師觸龍要麵見趙太後,趙太後認為觸龍一定是為了勸諫的事而來,於是她便擺開了吐唾沫的架勢。不想觸龍慢條斯理地走上前,見了太後,關心地說:“老臣的腳有毛病,行走不便,因此好久未能來見太後,我擔心太後的玉體違和,今天特地來看望。最近太後過得如何?飯量沒有減少吧?”

太後答道:“我每天都吃粥。”觸龍又說:“我近來食欲不振,但我每天堅持散步,飯量才有所增加,身體才漸漸好轉。”

趙太後聽觸龍不提人質的事,怒氣也漸漸消了。於是兩人親切、融洽地聊了起來。

聊著聊著,觸龍向趙太後請求道:“我的小兒子叫舒祺,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愛這個小兒子,懇求太後允許他到宮中當一名衛士。”

太後趕緊問觸龍:“他幾歲了?”

觸龍答:“十五歲。他年歲雖小,可是我想趁我在世時,趕緊將他托付給您。”

趙太後聽到觸龍這些愛憐小兒子的話,深有同感,便忍不住與他閑談。

太後說:“真想不到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呀!”

觸龍說:“恐怕比你們女人更愛小兒子。”

觸龍見時機已到,於是把話題深入一步,說:“老臣認為太後愛小兒子愛得不夠,遠不如太後愛女兒那樣深。”太後不同意觸龍的這個說法。

觸龍解釋道:“父母愛孩子,必須為孩子做長遠的打算。想當初,太後送女兒遠嫁燕國時,雖然為她的遠離而傷心,可是又祈禱她不要有返國的一日,希望她的子子孫孫相繼在燕國為王。太後為她想得這樣長遠,這才是真正的愛。”

太後信服地點了點頭。觸龍接著說:“太後如今雖然賜給長安君許多土地、珠寶,但若不使他有功於趙國,太後百年之後,長安君能自立嗎?所以我說,太後對長安君不是真正的愛護。”

觸龍這番話說得趙太後心服口服,同意給長安君準備車馬、禮物,送他去齊國當人質,並催促齊國出兵。而齊國也很快就出兵解了趙國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