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黑斑羚竟放慢了速度。它們蹦跳騰越,姿勢優雅,還不時地回過頭去看看身後追趕的獅子,顯得從容淡定。
此時,看到黑斑羚的這一表現,雄獅有些不知所措,它“倏”地慢下了腳步,然後悻悻地看著黑斑羚,又追了二三十米,最終放棄了這次獵殺。
關於這一驚心動魄的場景,動物學家做出來這樣的解釋:黑斑羚很清楚自己的實力,它是怎麼也跑不過獅子的。因此,它緩下腳步彈跳前行,隻是給獅子造成種強大的心理暗示——我並不怕你,不過是在跟你嬉戲玩耍罷了。當獅子的潛意識裏感覺到黑斑羚的無所畏懼時,所有的攻擊野心與自信便瞬間崩潰。
看到這裏,我們是否頗多感慨呢?身處現代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嚐不像裏麵的黑斑羚,同樣也需要麵對各種各樣的對手,而麵對對手時,我們需要參加的不僅僅是力量的比賽和速度的較量,而且也是一場自我暗示的心理較量。
也可以說,我們的內心能夠給自己積極的暗示還是消極的暗示,將直接影響事物的發展,直接影響我們的成敗。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暗示是人或周圍環境以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識地接受了這種信息,從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為反應。
非洲問題專家史懷哲博士在一份報告中提到:當地的非洲土人,在孩子出生時,做父親的會一直喝酒,喝得迷迷糊糊時會隨口說出一大堆新生兒的禁忌。比如他說“香蕉”,那麼以後“香蕉”就會成為這個孩子的禁忌。
土人們深信,如果這個父親說的是“香蕉”,那麼孩子長大後吃了香蕉就會死亡。有一次,土人烹飪香蕉後,沒有洗鍋,就繼續煮其他的菜。其中有一位土人也吃了這些菜,後來當他聽到這個鍋煮過香蕉,馬上就臉色發青、抽筋,治療無效而死。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他吃香蕉是不會死的,而這個土人如果不知道那個鍋煮過香蕉的話,他也不會有事。
從上麵這個故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消極自我暗示的威力有多麼大。
一位心理專家這樣說過:“所謂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對於心態來說也是一樣,在我們心裏種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有什麼樣的心情。事實上,這樣積極的自我情緒會增強我們的信心和安全感。”
事實上,消極自我暗示很容易誤導個人的判斷,進而使人失去自信心。消極自我暗示使人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形成某種心理定勢,使人沉浸在幻覺當中不能自拔,或在為人處世中偏聽誤信,完全憑自己的直覺辦事。而積極的暗示則能增強我們的信心,讓我們獲得安全感,並且戰勝眼前的困難。
可以說,積極的自我暗示是一種自我肯定,是對某種事物的積極的敘述,也是我們對正在想象的事物的一種堅定和持久的心態。它能讓我們用一些更積極的思想和概念來替代我們過去陳舊的、否定性的思維模式。它會讓我們立刻轉變思路,改成積極的自我暗示:“我會很快恢複健康”,“我會遇到最理想的配偶”,“沒事發生,隻是我多想了而已”……
人們常說自己是自己生命的主宰,正是通過自我暗示的方法,給自己最大的鼓勵和支持,成為我們自己所希望成為的樣子。而這,就是人對自己生命主宰的最恰當、最深刻的說明。
善於聆聽,才能善於改善
在交流方麵,耳朵的作用比嘴巴的作用還要大。不過聽也是有學問的。隻要內心的我們掌握了其中的奧妙,那麼就能夠在交流中盡情發揮聽的作用。
在我們民間有句俗語:“會說的不如會聽的。”其實,在人際交往方麵,聽的作用還真是不亞於說。美國著名的外交家富蘭克林曾說過:“冷靜的傾聽者,能受到人們的歡迎,而喋喋不休者,就像一隻漏水的船,每個乘客都想盡快逃離。”教育家卡耐基說:“做個聽眾往往比做一個演講者更重要。專心聽他人講話,是我們給予他的最大尊重、嗬護和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