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外語學習過程中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的“雙元結構”理論探析
教研探索
作者:馬莉
通過研究語言與思維的關係、兒童語言習得與成人語言學習的差異,旨在進一步闡釋成年人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大腦語言“雙元結構”理論假設,分析成年人外語學習的心理機製,並揭示成年人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是如何利用其母語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來促進外語學習,從而讓語言學習者和語言研究者更加清楚地認識成人外語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係統。
一、引言
掌握一種語言通常是通過自然習得的方法,尤其是母語。語言學習通常有兩鍾方法:一是自然習得(by acquisition);另一種是學習(by learning),但兩者截然不同。不能僅僅簡單地以學習者是成人或是兒童來區別兩種學習和掌握語言的方法;也不能以學習母語或是外語來區別兩者的不同。事實上,我們不能說兒童就不是學習,隻是因為他們是自然習得,或是因為他們沒有在教室裏學習。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能說成人隻是在教室裏學習外語,與自然學習環境和語言本質的作用無關。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成年人往往會在以母語為基礎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通過英語學習的過程逐漸構建起以英語為基礎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這些結構成份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發生著各種交叉對比、相互影響的關係和作用(李國宏,2007)。研究發現,學習者在建立英語語言係統的過程中,對以母語為基礎所切分的世界進行相應的範疇化調整,逐漸構建起與母語的認知結構有別的外語認知結構(陳音穩,2009) 。
二、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的關係和作用
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是教育心理學的兩個基本概念,也是構建有效課堂英語教學的兩個基本因素。兩者在觀念、原則和規律方麵都有著內在的聯係。其內在本質的聯係也構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知識結構。人的頭腦中的知識結構是指靜態的、以語言形式存在與有腦中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了解,它由在某個時刻或階段獲取並儲存於大腦的許多相互獨立的知識構成的。
而認知結構是指每個人特有的、經過領悟、理解客觀現實後在頭腦中構建的結構。它是由每個人以往的知識和經驗構成。在認知的過程中,人的新的感受知覺與以往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構建一種對現時事物的理解。現代認知心理學流派認為學習是一種對認知結構的組織和再組織的過程。他們不僅強調已有的知識和體驗的作用,也強調學習材料的內在邏輯結構,也就是說知識結構。在學習過程中,兩個結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人的語言知識結構的不同,能影響認知結構。反過來說,人的認知結構的不同也恰恰能直接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影響他解決問題時采取的策略。人類的頭腦中已構件的知識的特點之一就是惰性,隻有當固有的知識被動態的認知結構所激活時,它才會與現實世界建立聯係。另一方麵,隨著不斷更新不斷積累,知識不斷豐富,知識結構才能越來越完善,才能不斷促進認知結構的進一步發展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成人外語學習過程中的“雙元認知結構”
1.成人“雙元認知結構”的解釋
根據美國語言學家N.Chomsky (喬姆斯基,2009)的觀點,人類的語言習得裝置是與生俱來的。這個裝置與某種特定的語言有著某種特定的規則。當小孩開始學習母語時,在這個語言習得裝置裏語言普遍存在的語法規律與母語中的參項結合,形成參量裝置。由此,孩子的頭腦中建立了他的母語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這兩種結構隨著孩子的成長知識閱曆豐富而不斷發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