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教學過程看教學能力的培養(1 / 2)

從教學過程看教學能力的培養

教研探索

作者:李佰迦

創造性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學校作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應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動因和機會,通過教師有意識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意識、獨立意識和自學意識,不斷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創新傳承可行性自學

一、創新與教育

不斷發展的社會對創新提出了要求,也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把教育引向創新。關於什麼是創新,現在較普遍的看法是:“創新是一種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超越過程”,即在前人基礎上的“無中生有”、“有中生新”。它依賴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來完成。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求新、求異、求變發展是社會前進的方向。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是再現已有知識的教育方式,體現了教育的再生功能,過分強調“傳”而忽略了“變”,甚至會對新知識、新見解持懷疑、設防態度,其實質是以知識為起點和終點的教育過程,隻考慮學生對知識掌握了多少,而不看利用了多少。

創新教育是與接受教育相對而言的,是根據創新原理,以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創新個性為主要目標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創新教育的價值取向是它的發展性。”創新的意義並不在於它對個體發展所發揮的作用,而在於它體現並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以及整體質量的提高,由於創新,社會才不斷前進,不斷走向新的、更高的文明。

當然,教育強調創新並不意味著否定“傳承”,而應該在傳承的同時學會創新。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傳授已有的文化知識,使前人創造的文化傳統得到後人的認同和繼承,並得以延續下去,創新能力的發展是在創造過程中進行的,關於這一點,江澤民同誌曾經指出:“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麵肩負著特殊的使命。”

二、從教學活動分析創新能力培養的可行性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要經曆四個階段:經曆、思考、歸納和測試。當教師把要傳授的知識轉授給學生時,學生是帶著需要、興趣、好奇心和情緒的投入來獲得對這一知識的直觀體驗的,經曆過的新知識將會促使學生對自己已有的想法、行為和經驗進行思考,並提出一係列的問題: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已有的想法和新知識的差異在哪裏,等等。同時,學生還學會分析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的不同作用,通過原有知識與新觀點的結合,產生新的有關自我和社會的理念,理論探討後,學生再根據具體情況用它來指導具體行為,並測試其能否成功地解決新問題,應付新情況,了解這種理論的影響程度和精確程度,也就是“利用”知識。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教育過程本身就體現了知識學習和知識發展創新的統一。一方麵,知識是客觀的,它不依賴學習者而存在,教育就是讓學生者逐漸來學習、消化、吸收、掌握這些知識,而另一方麵,知識又是個人頭腦的創造物,歸納和推論時,知識便會隨之產生、發展,便會有所創新。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有意識地引導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三、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應建立在兩個理念上:一是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造力,“迄今人們獲得的最有意義的認識之一是,創造力再也不必假設為僅限於少數天才,它潛在地分布在人口中間。”當然,在培養創新能力的過程中,學校教育和教師都不是無所不能的,但是教師至少可以通過有意識的教學活動來不斷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