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貨幣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效應
理論研究
作者:王小景
在分析我國貨幣政策對居民消費率弱影響效應原因的基礎上,從貨幣政策體係自身和外部環境兩個角度給出了提高我國貨幣政策在促進居民消費方麵的建議。
貨幣政策居民消費率消費信貸
一、引言
消費是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然而,進入21世紀,我國消費率持續走低引起了廣泛關注。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從2000年到2011年,最終消費率從62.3%大幅下滑至2011年的48.2%,遠低於近20年78%的世界平均消費率。同時,無論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與轉型經濟國家相比,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從消費率變動的內部結構來看,同期居民消費率也由46.4%下降為34.39%,降低了12.01%,與總體消費率的變動趨勢相當一致。而政府消費率則一直維持在14%左右,甚至達到15%。不難判斷,我國最終消費率的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費率下降所致。可見,擴內需的關鍵是要促進居民消費,提高居民消費率。那麼,貨幣政策作為現代經濟體最重要的兩大宏觀調控工具之一,一直對提高我國居民消費率的效應不明顯,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了貨幣政策對居民消費率的弱影響效應,以及如何提高其對我國居民消費率的影響效應,這正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二、貨幣政策對提高我國居民消費率的弱影響效應的原因分析
我國的金融體製決定了貨幣政策傳導的高效率,但對我國這樣一個貨幣政策傳導效率高、可用空間小、社會保障體係不健全的國家而言,過於頻繁使用貨幣政策不僅副作用巨大,對提高居民消費率的作用也有限。
我國的國情決定了貨幣政策在刺激內需方麵的作用有限。在我國,高儲蓄率是老百姓的一種自我保障行為,隻要社會保障體係還沒有真正建立和完善,即使利率下降到零,老百姓也不太可能把錢從銀行取出來用於消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一味地實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大量增加貨幣投放,等於要對社會征“貨幣稅”,使得貨幣形態的財富縮水。因為從理論上說,隻有這樣才能使人們不想擁有太多的貨幣形態的財富,要將貨幣形態的財富用於投資和消費,從而帶動需求的增加,這是貨幣政策啟動需求的“內在邏輯”。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會因為我國的特殊國情,反而不利於啟動經濟。如果我們依靠過多地投放貨幣來啟動經濟,那就必然會使人們的儲蓄貶值,這對公眾的財富和自我保障是一種重大的衝擊,從而會使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惡化,更不敢消費和投資,從而使經濟進入一種自我收縮的惡性循環,這反而不利於刺激內需。而且目前我國的實際利率已經處於較低水平了,說明貨幣政策試圖通過降低利率來刺激居民消費的作用已不是很明顯。但不容忽視的是,貨幣政策通過擴大消費信貸從而刺激居民消費仍可有一番作為。
三、貨幣政策體係自身方麵的建議
1.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
多年的經濟實踐表明,隨著金融深化與金融創新的快速發展,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可測性、可控性,以及與物價穩定等最終目標之間的相關性在不斷下降。結合主要發達國家的實踐,今後我國應逐步建立起以市場利率為主要調控目標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體係,並在直接盯住利率的同時,將貨幣供應量、貸款增長情況、通脹率、彙率、存款準備金率、經濟景氣指數等其他重要經濟變量作為監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