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型水利設施和抗旱服務組織在抗旱減災中的作用
理論研究
作者:李國強
旱災是渭南市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在各類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中,旱災占50%。麵對我市旱情現狀,提出了應對幹旱災害的對策和措施,結合完善抗旱預案,重點加強小型水利設施防旱抗旱能力,增強抗旱服務組織防幹旱風險意識,提高抗旱應變能力和抗旱主動性,減輕旱災影響和損失。
抗旱減災小型水利工程抗旱服務組織
1目前水資源現狀
渭南市地處關中東部,屬典型的貧水地區,十年九旱,特別是近幾年來多季連旱常常發生,幹旱已成為嚴重影響渭南農業和經濟發展的主要災害之一。為了減少幹旱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幹旱期全市農業供水,最大限度地調動主管部門職能作用,積極發揮中、小型水利工程和抗旱服務隊的功能,竭盡全力把幹旱災害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確保社會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渭南市抗旱應急工程設施。包括水庫108座,設計供水能力26618萬方,實際僅蓄水19875萬方;機電井37235萬眼,配套36831眼,設計供水能力74605萬方,實際年抽水70927萬方;取(排)水泵站1352處,設計供水能力萬方,實際供水89745萬方。各類水利工程全年供水量設計供水量萬方,實際供水量萬方。農作物畝均受水219方。
(2)渭南市各級抗旱應急非工程設施。①渭南市抗旱服務組織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各級水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曆了十多年的發展,逐步發展壯大。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縣為主題,延伸鄉鎮,帶動村組的抗旱服務體係。共組建、發展抗旱服務組織114個,縣級抗旱服務組織11個,鄉鎮抗旱服務組織103個,各類抗旱設備固定資產2204萬元,形成每日灌溉2200畝,每日送水1200噸的抗旱服務能力。②渭南市抗旱指揮體係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經過多年努力,市氣象局和水文部門已發展為能及時將信息傳送至市局抗旱辦,在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框架下,形成了定期與不定期會商相結合的防汛抗旱會商製度,及時根據旱情發展動態製定抗旱對策。③抗旱應急預案日益完善。2003年至今,我市先後編製完成了《渭南市城市抗旱應急預案》、《渭南市抗旱應急預案》、《渭南市防抗幹旱應急預案》等3個市級抗旱預案,各縣市區也製定了相應部分相關預案,初步建立較為完善的抗旱應急預案體係。在編製完成各項抗旱預案的基礎上,提高了防抗幹旱災害的應急管理和處理水平,2006年幹旱,洛惠渠灌區棉花麵積大,用水量集中,河源來水供不應求,55萬畝棉田處於重旱。市局及時啟動應急預案,13000餘眼機電井全天啟動,有效地降低了旱災損失、及時緩解了洛惠灌區的灌溉壓力。
2渭南市抗旱減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目前存在控製性蓄水工程調蓄能力降低,相當一部分小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水庫淤積嚴重,近25%的過程已經癱瘓,削弱了抗旱減災能力。全市(除過五大灌區、及四大中型水庫外)小型水庫104個,機電井37663眼,年蓄水 82601萬方,占農業水資源的45%,小型水利工程在抗旱減災方麵所占的比重較大。但由於設施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投運,加之管理費用投入不足,相當一部分工程管護費不能到位,導致工程長期帶病運行,使用效益愈來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