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震後異地移民安置中的民族認同研究(1 / 2)

震後異地移民安置中的民族認同研究

理論研究

作者:羅雲鵬

民族認同是多年來國內外許多專家和學者探討的重要話題,對促進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文章基於筆者田野調查資料,以震後異地移民安置的羌族村落直台新村為例,從中選取典型的三個案例以點帶麵,通過對民族意識、文化整合、民族平等觀三個變量進行分析,認為油榨鄉直台新村的村民對周邊認同度較高,民族關係呈良性發展趨勢,在震後異地移民安置中具有代表性。

震後 異地移民安置 民族認同 研究

512汶川地震後,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征求多方意見的基礎上,將邛崍市南寶山確定為四川省512特大地震受災群眾跨市州異地安置點,與此同時,中央財政落實南寶山因災失地農民安置幫扶專項資金1.4億元,用於南寶山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項目投入。2009年9月20日,公共配套設施齊全的337 套、平方米安置房正式移交安置群眾搬遷入住。與此同時,邛崍市南寶山農場土地開發複墾項目完成了對4965畝廢棄土地的綜合整理和生產配套設施的建設,包括複墾廢棄茶園2910畝,整理老茶園1066畝,複耕廢棄建設用地472 畝;新建水利工程蓄水池119口,引水渠4.5公裏; 修築4條水泥路6.2公裏,26條一米寬硬化生產路9.6公裏,奠定了因災失地農民“搬得來、穩得住、經濟發展能致富”建設目標順利實現的物質基礎。2011年12月,筆者跟隨導師帶領,深入該村進行實地調研。

一、直台新村民族認同調查思路

直台新村聚居點總幅員麵積1.2平方公裏,耕地麵積1093.68畝,總戶數為117戶,總人口434人,勞動力258人。規劃總建設用地麵積24905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麵積15798.3平方米。共分為六種戶型:A1戶型(一人戶)五戶、A2戶型(兩人戶)五戶、A1+A2(三人戶)1戶、C戶型(三人戶)42戶、D戶型(四人戶)33戶、B戶型(五人戶)32戶。本次調查選取了其中的D戶型,采取以問卷加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選取其中的三戶為個案,由於D-1戶為留守婦女、D-2戶為在外打工回鄉閑置勞動力、D-3戶為家庭老人並在村中有一定威望,筆者認為所選取的個案有一定的代表性、且真實可信,可以良好的反映本次民族認同的主題。由於村民文化程度的限製,問卷隻能由筆者進行填寫,因此調查問卷的設計上對一個問題進行了多層次的設問,以確保調查結果真實。

二、問卷、訪談分析

1、民族意識

在民族意識方麵包含兩個方麵,其一為民族的自我意識,通常也稱之為民族的自我認同;其二是對他民族的認識,也就是對不同民族的區別。在對民族自豪感的調查中,D-1、D-3戶的家庭留守婦女和家庭老人選取了非常自豪,D-2戶打工回鄉閑置勞動力選擇了較為自豪。究其原因在於D-1、D-3戶在遷移到直台新村之後感覺政府在扶持力度上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他們是被關注和尊重著;而D-2則認為他在外出打工時,由於民族身份,給他務工帶來了諸多的不便,但是每次回鄉看到家裏發生的變化,從心裏上還是對自己的民族較為自豪,也對未來充滿著信心。一般而言,民族意識的強化就可能會加大民族間的心理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