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理念的差異和比較
理論研究
作者:魏星
我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基於傳統、背景和發展的不同,在教育的各個層麵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通過對於中外一些現存的教育理念的比較和思考,並進一步分析其存在原因,旨在通過比較,尋找我國教育理念的不足,以促進我國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和發展。
中外觀念教育理念差異比較
一、個性化與社會化
有一項關於“中美學生道德認識比較”的調查,內含若幹涉及道德認知的問題,對中美兩國學生的答案進行比較後,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環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學生社會化之差異。
(一)美國學生對同一問題總是有多種不同的回答,其回答的角度也不盡相同。而中國學生對同一問題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或者相類似,這表明美國人在學生的道德教育方麵沒作統一要求,即沒有向學生灌輸統一的道德價值標準。
(二)從美國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發現他們的道德認識裏含有較強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的性格成分中含有較強的攻擊性。從中國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發現他們的道德認識裏含有一定的“體諒他人”的傾向,性格成分中含有較強的忍讓性。
這項調查顯示出,中國學生的社會化程度比美國學生高,而美國學生的個性化程度比中國學生高。
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是向“廣”的方向發展,教師總是設法引導學生把眼光役向課本之外的知識海洋,並力圖使學生們能夠保持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注重鼓勵和培養學生們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中國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發展,學校教師總忘不了提醒學生要“吃”透課本內容,學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教科書上,學校生活則與社會生活完全隔離。
二、關於考試外國壓力也很重不僅考還要公開排名
楊福家教授談中外教育差別在哪裏,提到第一個差別是:同學進學校的門是不一樣的,這個關是不一樣的。
中國總的來講,從古代開始到現在都非常重視考試。現在一談到應試教育這麼幾個字,就有種貶義,實際上認為不然。考試要不要?要!考試本身其實並不壞,但有一點我們要檢討的,就是中國學生現在很多的教育是一卷定終身。
而在美國要進好的大學,一般要有五個方麵的要求。
第一,有個SAT考試,一年考7次,隨便你什麼時候考,滿分1600分,進哈佛大概要1400分。但是沒關係,負擔不是太重,高一你就去考吧,你高興什麼時候去考就什麼時候去考。
第二,高中四年要學220個學分,至於你三年學完也可以五年學完也可以,220個學分,每一門課5個學分,屬於學分製。
第三,他考試的平均成績要比,什麼叫比,不是一張考卷是全部的分數,一張考卷給你的大概最多一半,你考卷全部對了,給你50分,平時如果你做一個航天的模型,玩一個能夠遙控的風箏,都可以拿25分、30分。另外平時還有其他作業,甚至於對同學的幫助都算分,這樣子綜合起來看你是A還是B。
第四,考大學要有推薦信,推薦信不好隨便寫,要有個性的推薦信。
第五,個別來談,很多同學老師找你一談就很清楚了
三、關於選修課:即使一個學生想學也開
雖然美英的學校和學生都在背負巨大的應試壓力,但對素質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卻倍加重視。美國一些名牌高校對學生綜合能力非常看重,比如麻省理工今年就拒收了一半SAT考試(相當於我們的高考)滿分學生,原因就是因為綜合能力不過關。在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也是如此,學校有58個社團,選修課設置非常多,可以說隻要學生有需求學校就爭取開設,沒有老師就請輔導員,比如讓警察來教防衛知識,讓醫生來教緊急救助等,即使是一個學生想學學校也會開,比如:演講、集郵、冰球、中文等。這樣培養出的孩子和別人相比,對生活自信,交往能力強,伊頓公學已培養出了19位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