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氣象服務商業化的啟示
理論研究
作者:喬亞茹
氣象與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都存在著密切聯係,每年都會因氣象災害而造成大量國民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如何有效減免經濟損失,提高氣象服務能力,滿足公眾和國民經濟各行業不斷增長的氣象服務需求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氣象服務需要逐步推行商業化發展模式成為世界各國尋求氣象服務產業發展思路所達成的共識。選取氣象服務產業最發達的美國為研究對象,多方位調研其氣象服務商業化的發展情況,得出其給我國商業性氣象服務發展帶來的啟示。
氣象服務商業化
氣象一直在國民經濟中的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與人類經濟活動及經濟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息息相關。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氣象科技的進步,氣象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愈加明顯。同時,隨著國民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行業應用氣象信息趨利避害的範圍日益廣泛,社會各界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急劇擴大,原有的以氣象預報為核心的基礎服務已無法完全滿足社會公眾的多樣化需求,推進氣象服務的商業化發展,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源開展氣象服務,成為氣象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氣象服務商業化發展的相關經驗,促進我國氣象服務商業化的發展,提升商業性氣象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對我國氣象產業的發展和實現氣象現代化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美國作為較早推行氣象服務商業化的國家,其商業化模式相對成熟,發展思路和運行模式對我國逐步推行氣象服務商業化發展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一、美國氣象服務商業化發展曆史
1870年2月9日,美國總統簽署了一項國會聯合決議,要求戰爭部長在軍隊駐地開展氣象觀測,這標誌著美國國家氣象服務的開始。1890年,美國正式在農業部成立氣象局(Weather Bureau)履行氣象服務職能,1940年劃轉至商務部。1970年,氣象局改名為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NWS),並成為商務部新成立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組成部分。
美國氣象服務的商業化開始於20世紀40年代,其表象是二戰後私營氣象服務的興起。1940年,美國農業的“天氣與私人天氣預報服務關係委員會”在報告指出:“氣象局不可能為公眾中所有具有特殊要求的群體提供詳細和連續的服務。私營氣象學家或組織應與氣象局合作,開發作為公共機構的氣象局不應做的專業服務。”1953年,商業部長任命的“關於天氣服務的8人谘詢委員會”的“天氣是全體國民的事”的報告建議國家氣象局積極鼓勵發展私營氣象服務,取消對接收資料的限製,並從收費的專門服務領域撤離。
1977年,NOAA頒發指令並求所屬各單位給與私營氣象部門適當的支持,避免直接提供那些適合由私營氣象學家提供的服務。同年,氣象局設立了產業氣象特別助理,負責處理氣象局和私營部門的聯係。從此,私營氣象服務公司不斷誕生並迅速發展。
1993年,美國總統克林頓開始了再造政府,氣象局業務也隨之進行調整,根據1996財年預算案,先後停止了海運無線電傳真廣播、國家天氣概述、農業氣象等服務,並轉由私營部門提供。
二、美國氣象服務商業化運行模式
1.運行模式特征
美國的氣象服務由兩部分構成:國家氣象局提供的政府公益氣象服務和以私營部門為主體提供的商業氣象服務。相對於以英國為代表的政府與私營企業共同競爭的公私混合型商業化模式及以新西蘭為代表的國有氣象公司為主提供服務的壟斷型商業化模式相比,美國屬於公私分離型商業化模式。
公益性氣象服務產品由美國國家氣象局負責無償提供,如天氣、水文和氣候的預報和警告,其運行經費完全由政府撥款提供。政府不同私營部門提供氣象服務的領域開展競爭,在沒有仔細考慮各方觀點、能力和公眾利益的前提下,不會隨意地改變現有信息發布活動或引進新的服務,從而保障私營部門的利益。
商業氣象服務產品由私營部門和部分研究機構負責提供,如專業氣象信息製作、氣象信息發布傳播、氣象觀測設備製造、氣象谘詢和培訓等。私營部門完全按商業化方式運作,所需的氣象數據和信息由國家氣象局免費提供或隻收取成本費用。
2.運行模式的政策保障
公益性氣象服務與商業性氣象服務的完全分離,需要從政策法規體係角度給予明確定位。國家氣象局占有大量國家資源,有提供更好服務的進取心、創新的積極性和盲目決策的衝動,容易造成壟斷,傷害私營部門的利益。處理好氣象局和私營部門的關係,明確各自的定位和職權範圍,是美國氣象服務模式的一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