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假設綜述
財會探析
作者:穀小城
財務管理假設是人們在日常財務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來具有一定事實依據和適用範圍的假定和設想,在財務管理假設界定的範圍內相關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得到正確的應用,也同時是研究財務管理基本理論的前提和出發點,對國內外研究該理論的學者所提出的的成果予以歸納總結,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財務管理假設綜述
古往今來,任何理論、定律都有它的適用範圍和界定框架,財務管理理論也不例外。從基本理論的角度,財務管理假設是財務管理原則的基本點和出發點,當現實環境滿足財務管理假設時,財務管理假設可以轉化為財務管理的原則;財務管理的假設同時又是財務管理目標的落腳點,隻有在若幹假設的基礎上,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才有了可以滿足的平台和環境。目前,我國國內對財務管理假設的理論研究建樹頗豐。
最早由王廣明和劉貴生(1989)提出的三假設理論開創奠定了國內財務管理假設理論的基礎,王廣明、劉貴生教授提出財務管理假設是財務管理財務理論研究中對企業財務活動在時間和空間內的一些限定,主要包括理財主體,資金市場健全和連續經營,理財主體主要要求經營理財活動限定在一個特定主體內,方便計算和研究,連續經營要求企業在一個固定時間內保持連續經營,這兩條假設相對於會計理論假設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最基本假設,財務與會計不同,財務理論還要求資金市場健全(又稱資本市場有效),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有所不同,資本市場大多以貨幣或貨幣等價物交換,具有競爭性高,同質性高、機會均等的特點,隻有在假定資本市場有效的前提下,財務工具才能正常使用。
在王、劉兩位教授的基礎上,李鬆滬(1994)提出了五假設輪,新增了管理行為和資金風險兩項假設,管理行為認為財務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活動,應具備管理職能,隻有在企業有自主管理權的假設下,才能行使各種財務管理活動,該假設後來逐漸演變成之後各位大家所敘述的財務可控假設,即財務理論應該在理性、內部可控製的範圍內使用財務管理工具,否則財務管理逐漸失去意義;財務風險假設是指企業在各項財務活動中,因為外部環境無法控製,導致的財務活動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例如存貨風險、投資風險、收益風險、籌資風險等,首次將風險概念引入財務管理假設之中。
陸建橋教授在1995年提出了另一種五假設理論,即財務主體、財務理性、財務不確定性、財務預期和財務信息可靠。財務預期是指財務活動更加側重於對於資金運動的籌劃和管理應該更多的注意未來的變化而不是記錄核算已成的事實,在後來學者中提出的資金增值、風險與報酬同增等假設不難看出隸屬同源;而信息可靠由陸建橋提出,也有效地完善了財務管理假設理論,任何財務經營活動決策的依據自然是正確無誤的信息。
張家倫教授認為財務應該分為三個大類體係,即財務依據假設、財務主體假設和財務可控性假設,在三個一級大類假設下,再細分為三個若幹二級假設,張家倫教授指出,財務假設是財務觀念和財務程序的方法和起點。
王化成(1999)認為財務管理假設應該與財務假設分清、財務管理目標和財務管理原則應該與財務管理假設分清,財務管理假設應該自含多級體係,張家倫教授雖然首次對財務管理假設製定了體係,但是尚不夠科學,有改進的空間。在此基礎上,王化成將財務管理假設,按時間、空間、環境、對象和行為分別設定了五個假設,在空間上,是理財主體假設,在時間上要求持續經營,在環境上必須擁有一個高度競爭的有效資本市場,在對象上要求以資金增值為目標,在行為上理性,另外各一級假設當中又可包含更多二級甚至三級假設。自此財務管理假設理論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框架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