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濕疹
外耳濕疹是一種常見於外耳的皮膚病。多見於嬰幼兒,分為急慢性兩種,以瘙癢及容易複發為其主要特征,濕疹性反應主要為淋巴細胞浸潤而非多形核白細胞浸潤,無膿而有水泡形成,因而與通常的化膿性炎症反應不同。外耳濕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加以診斷:
1.局部瘙癢。嬰幼兒有抓頭撓耳的搔癢動作,表現有情緒煩躁不安;愛哭等症狀。
2.急性期可見耳郭、外耳道皮膚有散在粟粒狀小丘疹及半透明小水皰,若繼發感染可形成小膿皰。水皰破潰後可流出黃色水樣物,然後形成黃色癡皮,膿皰破後可形成潰瘍。急性濕疹極癢,常伴有燒灼感,多見於嬰幼兒。外耳皮膚紅腫,伴有小水泡,潰破後可流出黃水樣分泌物,表皮糜爛,有時為黃色痂皮覆蓋。
3.慢性幹燥型者以皮膚皸裂為主,外耳道表皮脫屑、結痂和增厚,可出現外耳道狹窄。鼓膜也可充血、增厚,有些患者可有耳鳴、聽力減退。慢性濕疹除瘙癢外,外耳皮膚增厚,表麵粗糙不平,可致外耳道狹窄;有時表皮脫屑、皸裂、結痂,局部顏色加深。鼓膜表麵受累者,可有輕度傳導性聾及耳鳴。
如果患有外耳濕疹,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免接觸過敏物質,注意調節飲食,減少外界刺激。如:濕、熱、毛織品、噴發劑、牛奶、首飾、表鏈、鏡架、魚蝦、貝類、動物皮毛等過敏的人采取不接觸的方法;以及飲食上要注意避免吃辛辣與海鮮類食物,以及對煙酒的控製等。都是對疾病的不利因素。
2.抗過敏治療。口服抗過敏藥,如異丙嗪、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補充鈣劑和維生素,症狀重者可靜注葡萄糖酸鈣,還可酌用糖皮質激素,但小兒最好不用,因為這幾種藥物有抑製生長的作用。
3.保持局部的清潔,不要撓抓患處,避免用熱水和肥皂水清洗,避免刺激性藥物塗患處,以免加重損傷或者感染邪毒。
4.注意耳部衛生,經常觀察與清洗耳部,勿讓汗浸漬,以免引發病因。
突發性耳聾
突發性耳聾是指突然發生的感音性神經性聾,可能與病毒感染或前庭窗膜破裂、內耳血管功能障礙有關,大約百分之五十的患者可以達到不同程度的恢複。臨床表現一般如下:
1.耳聾,發病之前沒有先兆,少部分患者會有輕度的感冒。耳聾發生突然,或在數小時或數日內聽力明顯減退。直到全聾,一部分患者在早晨或午睡起床時發病,如發病急驟者可聽到耳內有“呼”或“卡嗒”一聲後即感耳聾。耳聾多為單一側。
2.眩暈,少數的患者在短時間內會有不同程度的頭暈。而且伴有惡心、嘔吐,隨即會有長達6周輕度眩暈。這一症狀,可與耳聾同時出現,或於耳聾發生前後出現。
3.耳鳴,常和耳聾同時發生,為高音調耳鳴。70%以上的患者會在耳聾時出現耳鳴,但耳鳴也可發生於耳聾之後。耳聾程度重者,在熟睡時可因此而驚醒。少數患者可有耳周圍沉重感、麻木感。
如果患有突發性耳聾,可采取以下治療方法:
1.降低血液黏滯度,改善微循環。及時的治療,發病後接受治療越早,恢複的可能性就越大。
2.身應用血管擴張劑和神經營養藥物,如丹參、維生素,以及三磷酸腺等。
3.意勿過度勞累,做到起居有時,飲食定量。本病多發於中年人,因此中年人更應注意這一點。
4.突發性耳聾的病人應在家安心靜養,尤應避免接觸噪聲或過大的聲音。保持家庭環境整潔,病人心情舒暢,才有利於疾病恢複。
5.預防感冒,有一部分突發性耳聾的病人可能與感冒有間接關係,所以預防感冒則可減少一個發病因素。
6.促進局部代謝。
7.情緒穩定,忌暴怒狂喜,因為這些均可使人體內神經體液調節失去平衡,造成耳部血循環障礙,發生耳聾。
8.中藥療法。
方一:
麻黃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防風10克,僵蠶10克,葛根20克,石菖蒲10克。具有疏風宜肺,祛邪通竅的功效,適用於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耳聾,伴頭痛、鼻塞、身體不適等症狀。
方二:
法夏10克,陳皮6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黃苓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鬱金10克,石菖蒲10克,路路通10克。具有清熱化痰,開鬱通竅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耳鳴耳聾,音感模糊,鳴聲宏而粗,伴有頭昏頭重,胸腹痞滿,大便不暢,小便赤黃,舌質紅胖,苔或黃膩,脈滑數或弦滑等。
耳廓凍瘡
凍瘡是冬天極為常見的皮膚病。是由於冬季氣候寒冷,外露的皮膚受到冷凍的刺激,時間一長,皮下小動脈發生痙攣收縮。產生血液瘀滯,使局部組織缺氧,導致組織細胞受到損害。凍瘡可以在身體各個部位出現,耳廓凍瘡就是其中的一種。
耳廓凍瘡是因外界氣溫驟降,耳廓局部遭受寒冷刺激,使氣血凝滯,運行不暢所致。
這種症狀多見於兒童和末梢血運不良者,常反複發作。耳廓暴露在外,受寒冷侵襲機會較多,與軟骨組織緊密連接,皮下脂肪少,對寒冷耐受力差;耳廓血管表淺,局部血液循環差,不易保溫。凍瘡出現時表現為腫脹性紫紅色斑塊,局部溫度變低,按壓時可褪色,壓力除去後,紅色逐漸恢複;病情嚴重時可出現水皰、大皰,後者破潰後形成糜爛、潰瘍,愈後留有色素沉著或萎縮性瘢痕。盤狀紅斑狼瘡、係統性紅斑狼瘡和冷球蛋白血症患者也常出現凍瘡樣皮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