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法本為報父母恩(1 / 1)

惠能在傳承曆代孝道的基礎上,又去專心學佛,就更值得讚許了。

佛法的孝道,比孝親思想有超過之處。就拿成佛來說,一般人認為佛的成佛,由修六度萬行而來,其實孝養父母才是成佛的主要原因。

菩薩本業經上說:“孝事父母,當願眾生,一切護祝,便成佛道。”報恩經上也說:“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集經雲:“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綜觀佛教曆史,佛在因中所表現的種種難行能行,難舍能舍的崇高偉大之菩薩行,無一而非是為報父母恩,佛法並不是與孝親毫無關係的。

儒家的報恩思想見於儒家經典,出於儒家功利主義思想,儒家把事功作為第一要義,實施孝道,也是為了建立在孝道之上。由此,出現了明哲保身、殺身成仁與佛家普度眾生,甚至以身侍虎的獻身主義相同。

佛教的報恩思想,體現在繪畫、雕塑和建築文化中。我們從新興的國恩寺和報恩塔想到了全國各地的佛教的報恩建築。例如全國的報恩寺建築較著名的有山西汾陽市的報恩寺,安徽壽縣的報恩寺,安徽巢湖的報恩寺,四川平武的報恩殿、報恩堂、報恩塔。當然,在一些經典文化中,也有闡述佛教的報恩思想的。

看看如下的例子吧:

報答的四恩是:一父,二母,三如來,四法師。父與母,生育我之形骸,如來法師長養我之智慧,皆恩之極重而難報者。《觀佛相海經》雲:“有恩不報,是阿鼻恩。然則報答之事,可忽乎哉?報答父母之恩,唯有盡勞盡養,得親之心,引導父母以出世之法而已。報答師長之恩,唯有依教奉行,四事供養而已。至於如來之恩,尤難言報,唯有發菩提心,立宏誓願,仰學菩薩而已。”蓮大師雲:“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楞嚴經》雲:“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報佛恩。”

淨慧大法師說:布施不貪求眾生的財物回報,不執著眾生的音聲讚歎,以無欲無求之心布施;既報佛恩,又報眾生恩,這才是無所執著而行布施。

淨慧大法師進一步解釋說:“布施是菩薩六度萬行之首,平常人做不到,偈雲:“日夜忙碌隻為錢,財寶富貴人人貪。誰肯將錢送別人,無求布施難上難。人修布施為圓滿,內財外財一起捐。一切的——一切,無有休止窮極限。”

淨慧大法師認為菩薩這種無欲、無求、無相、無受的布施,功德不可稱量。不可思議,已得佛壽命財增長。

淨空法師說到報恩時說:“你要認識福田,才能真正種到福。”“福田像種稻,土地肥沃、陽光雨水充足,種子種下去長得好,種在砂石裏,種子長不出芽來。福田指:“悲田”,慈悲憐憫一切貧窮苦難的眾生;“恩田”,報恩、報答父母、師長恩,是種福田。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一切善知識、國家、一切眾生都是恩田。三、“德田”,佛法僧三寶,不但有恩,還是有功德之田。三寶有大智、大德、大能,種福要到這些地方去種,如果我們的裏來那個達不到,要有心。

父母者世間福田之極地,佛者出世福田之極也。

種福田最大的是弘揚佛法。流通經典是世間第一等的福極。

淨空法師把報恩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了。

在惠能安頓了母親北上學佛的過程中,對於佛教的報恩觀念是逐步加深的。

既然“父母者世間福田之極也”,那麼在家時惠能靠賣柴供養母親,這就是報父母恩了。既然“佛者出世福田之極也”,那麼惠能決意到黃梅向五祖學佛,弘揚佛法,就是最真誠的報佛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