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無論是做什麼事,都應該有理有據,能夠給人以說法和交代。任何事都應該有個說法,這已經成為人們所共同認可的處世態度之一。然而光有說法還不夠,拿出理與據還要把握好時機,否則說法變成慌張的辯解,從而勾起別人的懷疑與警惕。
10.師出有名,給你做的每件事一個說法
凡事討個說法,大概是常人的處世態度之一。人們總會有自己的“理論”。就算是皇帝殺臣下、除異己,也得給文武大臣有個解釋。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很多時候都要為自己找個遁詞。借口雖然隨處都需要,但是卻有編造技術的好賴之分。
從前有一個人在偷竊的時候被別人當場抓住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作為一個小偷,被人當場抓獲的他卻一點都不害怕,反而理直氣壯地辯解說,雖然他拿了別人的東西,卻並沒有逃走,所以算不上偷。最後把東西還給失主後大搖大擺地就離開了。
無獨有偶,有位旅客在外旅行,在餐廳吃飯時他有事離開座位,結果回來時剛好看到一個男人正在掏他掛在椅子上的衣服口袋裏的錢包。當這位旅客出言指責時,小偷居然理直氣壯地說自己在為他“清掃錢包”。盡管理由非常牽強,但小偷就是拒不承認。
在常人看來,如果小偷被人當場抓獲自然是理屈詞窮,隻有伏法的份兒。然而案例中的小偷卻可以算得上找理由的高手。先不論他們找的理由有多麼牽強,但他們卻是可以理直氣壯地為自己找個說法。暫不說他們做的事於情於法的不對,但這起碼可以看出他們在險惡環境下所擁有的鎮定和機智。
囂張的小偷讓我們憤怒。對於偷竊行為我們自然應該傾力抵製,但是這些事例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無論你在做什麼事,當你開始去做時就應該想好接下來的情況以及最終的結果,並且對自己的行為要有個解釋。不過在讓自己隨時“師出有名”的同時也應該注意不能胡亂地找理由,否則有可能讓自己反而因此惹出麻煩,甚至丟了性命。
當年三國爭霸,劉備在攻取四川時曾與劉璋在涪縣會見,當時劉璋部下從事張裕也在座。張裕因為臉上多須,劉備就拿他開玩笑說在他的老家涿縣,那地方姓毛的人特別多,縣城東西南北都是毛姓人家。縣令說:諸毛怎麼都繞涿(借指‘啄’,即嘴)而居呢?
張裕麵對劉備的調侃也毫不示弱地回敬說:“從前有人作上黨郡潞縣縣長,遷為涿縣縣令,調動之際回了一趟家。正好這時有人給他寫信,封麵不知道如何題署好,如果題‘潞長’,就漏了‘涿令’,題‘涿令’,就漏了‘潞長’,最後隻好署‘潞涿君’。”張裕借“潞”為“露”之諧音,諷刺劉備臉光露嘴無須。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從此劉備就因此對張裕記恨在心。
後來張裕歸順劉備。他對天文、占卜皆通,曾勸劉備不要取漢中,說取漢中於軍不利。劉備不聽,出兵攻取漢中,證明張裕預言不準。張裕又私下向人泄露“天機”,說魏文帝黃初元年劉備將得益州,九年後將失去益州。劉備不忘當年受辱,借機要殺張裕。諸葛亮問張裕犯了什麼罪,劉備說:“芳蘭當門而生,不得不鋤去。”他找的這個說法,其實並不高明,論借口編造術實不如張裕,可是劉備是主子,權力最終占了上風。雖然劉備是主事者,但畢竟他想殺張裕更多是因為私人原因,所以他還是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這樣殺張裕的決策才顯得“師出有名”。
在這方麵,蔣介石就找了一個很好的借口來達到統治的目的。
1928年4月,北伐軍蔣、桂、馮、閻聯合進攻舊軍閥張作霖。6月,“張帥”退出北平,在返回沈陽途中的皇姑屯車站被日本人事先埋下的炸彈炸死。少帥張學良繼承父業後,宣布東北換旗,接受南京國民黨中央政府的領導。至此,北洋軍閥在中國統治的曆史宣告結束。蔣介石在形式上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1928年7月11日,蔣介石邀集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在北平開會,討論整理軍事方案及軍事意見書。
在會上,蔣介石提出,戰爭基本結束,今後進入建設時期,中國的經濟情況,不可能負擔這樣龐大的軍事費用,今後必須精兵簡政,以節省國庫開支。蔣介石建議中央政府機構改組的同時,舉行一個編遣會議,並當麵約請馮、閻、李、白等人和他一路到南京,立即舉行編遣會議。
隨後,蔣介石馬上就提出了一個《軍事善後意見書》,說:“北伐完成,軍事應急結束,裁兵餉,從事建設已成全國之一致要求;唯革命尚未成功,建設大需保障,整軍經武亦未可視緩圖,職是之故,吾人於疑覆北方軍閥之後,乃有兩種極大之責任。一麵當裁汰兵額,移巨額軍餉為建設之用;一麵當充實軍備,保持國家與社會安定。”又說:“吾人以促進國家統一為職誌,而反對軍人把持地方,但若有借口整理,今已為國家存亡之關鍵,進行之始,必以大公無私之心,收集廣益之效,非任何人所阻撓,亦非任何人所能把持的。”
軍隊,是軍閥們的命根子。誰有兵,誰就有權,誰的兵多,誰的權力就大。蔣介石要把他曾一度給予馮、閻、桂的權力收回來,並且先從削弱他們的兵權入手。實力派的首領一旦失去了軍隊,也就失去了向蔣介石挑戰的能力。這勢必激怒各實力派,甚至使他們聯合起來“造反”。因此,蔣介石想削藩,但是卻不敢赤裸裸地幹。於是,他與心腹吳稚暉、宋子文等人密謀,編造裁兵的理由。
結果,商議之後,大家認為,以節約開支搞建設為旗號提倡裁兵最妥當。這樣既可避免有削奪異己的兵權之嫌,也有貫徹民生主義的美名,使他人沒有反對的餘地,於是乎蔣介石才有了前麵所說編遣裁兵之說。
對於蔣介石提出的編遣主張,馮、閻、李、白等人各自心裏都很明白,這是蔣介石拿編遣為借口,實際上是為了削弱其他三個集團軍的兵力,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好使自己的權力淩駕在各個集團軍之上,以便等待時機,各個擊破。但是,國家已經“統一”,編遣裁軍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蔣介石的理由冠冕堂皇,盡管各軍閥各有各的打算,但在裁兵這一點上,誰也不敢明言反對,隻好齊聲高喊要編遣裁兵,以獲民心。
蔣介石在處事中,很注意名正言順這一條。解決一些複雜的事和人時,他都能夠巧尋借口,然後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壓住人,使其無法公開反對。他要削奪、削弱各地軍閥的勢力,裁減兵員,理由之充分、之正當,誰都不敢反抗,無法反駁。名正而言順,這為他下一步行動就奠定了一個好的基礎。
11.借口都是為了別人好
在人與人相互交往中,我們有時難免要借助善意的借口、美麗的謊言,因為它出於真誠,是友誼的潤滑劑,是關心對方、理解對方的一種表示,對人際關係的和諧大有裨益。願我們都會用這種真誠和善意來處理相互間的關係,從而使我們與他人的交往更具有藝術性。蓋斯梅爾說過:“認為自己比真正的自己好,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人想出來的借口有時出乎意料。為什麼人要自欺欺人?美國幽默作家賴得樂指出:“大多數人不是生活在現實當中,而是生活在幻想裏,尤其是對自己的幻想。”話又說回來,了解自己與朋友的真相有時非常殘酷,最好還是不要知道的好。
借口是人際關係重要的潤滑劑,可以避免傷害別人。體貼的人常常要用一些“善意的借口”。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婦女應老師的要求,回到家中請她的丈夫給自己列出六項缺點。本來,她丈夫可以給她列舉出許多缺點,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借口說自己一時還很難想清楚,等次日想好後再告訴她,第二天,他一起床,便給花店打了一個電話,要求給他家送來六朵玫瑰花,並在花上附了一張字條:“我想不出有哪六項缺點,我就喜歡你現在的樣子。”結果,他妻子不僅非常感激他那善意的寬容,而且自覺、自願地改正了以前的缺點。
可見,在日常生活中,要處理好相互的關係,做到善解人意、與人為善,有時就需要尋找合適的借口,因為這種善意的借口既能滿足對方的自尊心,維護對方的顏麵,又可以為自己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和難堪。
日常交往中,我們每個人都在有意、無意地用著這樣或那樣的借口。比如,我們到朋友或同事、同學家辦事,本來自己尚未吃飯,碰到對方正在吃飯,對方出於禮貌請我們一塊吃,這時很少有人爽快答應,總會說:“我剛剛吃過了。”或者說:“我還有其他事”而起身告辭。再比如,朋友來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茶杯,這時,你馬上會說:“不要緊,你才打了—隻,我愛人曾經打碎了三隻。相比起來,你的戰績平平。”這種幽默的借口,既打破了尷尬的局麵,也避免了對方陷入難堪的境地。
在人與人相互交往中,我們有時難免要借助善意的借口、美麗的謊言,因為它出於真誠,是友誼的潤滑劑,是關心對方、理解對方的一種表示,對人際關係的和諧大有裨益。願我們都會用這種真誠和善意來處理相互間的關係,與人們的交往更具有藝術性。蓋斯梅爾說過:“認為自己比真正的自己好,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人想出來的借口有時出乎意料。為什麼人要自欺欺人?美國幽默作家賴得樂指出:“大多數人不是生活在現實當中,而是生活在幻想裏,尤其是對自己的幻想。”話又說回來,了解自己與朋友的真相有時非常殘酷,最好還是不要知道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