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k為本書惟一整版,請支持《我的美男,我做主》!支持向晴瓏兒!支持正版!謝謝!
-------------------------------------------------------------------------------------------------
“辰,你出門忘記吃藥了還是發燒了啊??”我的手指輕輕拂過他的額頭。
辰一副不解的樣子看著我,過了一會兒,他皺了皺俊秀的眉,我這才反應過來,這裏不是21世紀,而是曆史沒有記載的架空古代,所以,北依辰同學自然不知道什麼是發燒,更不會知道什麼是藥,也不要說吃藥了,簡直是天方夜譚......按我對北依辰同學的了解度,他一定會問我什麼是‘發燒’和什麼是‘吃藥’的!到時候我要怎麼跟他解釋呢??是應該說:體溫高於下列溫度,則稱為發燒。肛溫:38℃ ,口溫:37.8℃(耳溫與口溫相同) ,腋溫:37.5℃, 背溫:37.5℃, 合並的症狀:小兒發燒除了體溫上升外,可能會有 ,食欲不佳, 嗜睡 ,哭鬧不休 ,活動力減退 ,昏睡、昏迷 ,抽筋、頭部僵硬 ,發紫、呼吸困難 ,量體溫的正確方法:先甩動溫度計,使水銀下降至三十五度以下。 腋溫:將溫度計放置於腋下,固定手臂,勿令其任意揮動,測量四~五分鍾。 口溫:兒童勿用此法以防溫度計咬斷。 肛溫:新生兒時期較建議采用此法。 背溫:將溫度計置於背上並平躺測量4~5分鍾。 發燒應這樣處理: 減少穿衣蓋被。 多喝開水。 睡冰枕。 溫水拭浴。 保持空氣流通,維持室溫26~28℃。 勿自行服成藥。 隨時監測兒童體溫變化。 發燒若伴有下列情況則應立刻送醫。 發燒超過38.5℃。 活動力差, 虛弱 ,呼吸困難, 無法進食、劇烈嘔吐 ,抽筋、頭部僵硬, 身上出現紫斑 ,二個月以下之幼兒 ,兒童本身患有嚴重疾病 ,連續發燒二天以上麼?、這不是白癡麼??估計說了,辰也不回聽得懂,那吃藥呢??什麼是藥,這不是更難解釋麼??中藥: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草藥:民間口耳相傳、使用之藥物。草藥是中藥發展的主要來源。中藥學: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製、性能、功效、臨床應用及其它有關知識的一門學科。本草:古代介紹中藥的著作,一般皆稱為「本草」。〝本〞的意義,有多種說法,大多數人認同的說法,藥中以草本類最最眾,以其為主也。藥物產地、采集與炮製: 根及根莖類,常在秋末或春初采集。全草、莖枝和葉類,在植株充分成長、枝葉茂盛或開花時期收采。花類在含苞待放或初放時采集。果實種子類,通常在果實成熟時摘采。樹皮、根皮類在春夏之交,植物生長茂盛,內皮漿液豐富時剝取。炮製:是藥材在使用前或製成各種劑型前的加工處理過程。炮製目的是:減低藥物的毒性及副作用,提高藥效,改變藥性,擴大治療範圍,便於製劑和貯藏。常用的炮製方法有: 炒、炙、炮、鍛、煨、蒸、煮、水飛。理(理論)法(法則)方(方劑)藥(藥物)。中藥的性能: 四氣(也稱四性:寒、熱、溫、涼)寒涼藥多具有清熱作用,適用於熱性病證;溫熱藥多具有散寒作用,適用於寒性病證。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