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虱子,養蟣子
成長
作者:辛誌
看了這個題目,有些年輕的讀者可能會一頭霧水。殊不知,這是半個多世紀以前天津衛老人掛在嘴邊上的一句俗語。
我那時年齡還小,記得祖母訂了三條家規——全家人平時都吃窩頭,隻給上班的父親一個人烙餅;除了老人之外,孩子們一律不過生日;小輩做錯了事情允許辯解,但是不準和長輩頂嘴。用她老人家的話說,叫做不能“掐虱子,養蟣子”。
虱子是寄生在人和動物身上的一種吸血蟲,蟣子則是虱子的卵。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能置成年人特別是老人於不顧,卻盲目寵愛孩子。誠然,把人比喻成蟲子有些粗俗,可是話糙理不糙。
泱泱華夏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是千百年的優良傳統。可惜的是,如今這一條已經本末倒置。君不見,年輕家長們每逢節假日首先考慮的是帶孩子到哪裏玩,卻不想回家看看父母,為老人排解一點寂寞。獨生子女成了家中的“小皇帝”,想要天上的月亮,大人恨不得能找到萬丈梯子。曾見一古稀老人帶著孫子乘坐公交車,有人為其讓座。不料老人卻將孫子按在座位上,自己提著書包站在一旁,令周圍的人大跌眼鏡。老人解釋說,孩子上學累了一天,還是讓他歇歇吧。
有道是“老貓臥房簷,輩輩往下傳”,世上的人除非是有毛病,否則就沒有不疼愛自己孩子的。不過,這種疼愛必須有個“度”,不然就會過猶不及。古語說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是社會和家庭的財富,他們奔波勞碌了大半生,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而孩子年齡尚小,需要在生活中磨練成長,現在委屈一時,將來有的是享受的機會。
孔子當年曾有“五不祥”之說,曰:“夫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其中的“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就是說一個家庭如果凡事不想老人而先想孩子,那麼這個家庭肯定不會吉祥如意。
看起來,“掐虱子,養蟣子”這句老話今天仍有它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
(蒙自原薦自《中老年時報》)
責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