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樓市的黃昏來了嗎(1 / 1)

樓市的黃昏來了嗎

樓市和股市一向是最大的投資資金蓄水池,牛市已經持續半年,現在已有許多在股市獲利頗豐的居民轉而投資樓市,但他們的選擇並不多,因為除了需求極有保障的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之外,其他地區的房產在可預見的較長時期內,已然完全喪失投資價值。

即便一線城市,也不可能重現過去那樣每年兩位數的投資收益率,但一線城市的房產至少可以起到保值作用。換句話說,作為資金的避險去處,一線城市房產對投資者仍有很大吸引力。

把全國性的數據切開來看,真實市況就會浮現出來。一線城市以北上廣深為代表,價格和成交量出現最為明顯的上漲,鏈家數據顯示,北京5月份的二手住宅成交均價為3.6萬元/平米,環比上漲2.2%,同比上漲4.6%。

而二三線城市成交量雖也在反彈,但在4月份,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仍然環比下降0.1%和0.3%。少數二線城市如佛山、東莞、合肥、惠州等出現價量回升,但是絕大多數的二線城市房價與三、四線一樣無明顯起色,甚至還在不斷下行。

過去幾個月樓市的回暖,首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紅利正在兌現。為了幫助行業緩衝調整、避免經濟硬著陸,中央政府在政策和貨幣上不斷鬆綁。央行已在半年內完成三次降息(共下調貸款利率90個基點)和兩次降準(共下調準備金率150個基點),這樣的貨幣放鬆速度,已經超過了2012年。而市場預計,2015年剩下的時間裏還將有200個基點的降準空間。

降準和降息政策既投放貨幣、又降低利率基準,商業銀行已經再次出現最低7折的貸款利率,杠杆率提高意味著增強了居民的購買力,這對樓市複蘇起到直接推動作用。

在地方政府層麵,限購城市由以往的全國46個縮小到北上廣深以及三亞5個,即便繼續實施限購的城市,也已經開始微調,或者通過其他途徑變相降低購房門檻。與之對應,各大房企開啟去庫存大戰,營銷手段花樣迭出,無論是恒大的“無理由退房”,還是保利的“5P戰略”,亦或萬科的鼓勵員工辭職創業、通宵售房,房企正在抓住政策窗口和樓市回暖之勢加速出貨並回籠資金。

2011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將開發資源配置在一、二線核心城市。與三四線城市相比,這裏人口流入穩定、潛在需求旺盛,並且人口結構年輕,甚至金融機構也願意給這樣的土地和項目更多的融資便利。

與往常一樣,本次回暖仍然以北上廣深為首,其中深圳成為黑馬。2015年4月,深圳新房價格同比上漲1.09%,二手房價格同比上漲6%,是全國價格上漲幅度最大的城市。

但是,一線城市的房價上揚並不是開發商的護城河。一來,這裏的優質土地資源已十分稀缺,競爭慘烈;二來,土地溢價不斷擠壓企業的盈利空間,價格高不等於好生意。

上市房企正在陸續公布一季度財報,前20名房企中,僅6家業績同比增長,而大多開發商銷售與淨利潤均同比大幅下滑,企業生存麵臨考驗。

2015年一季度,土地出讓金降到2009年4月以來的穀底,開發商新開工項目、新增投資額都降至冰點,顯示出整個行業對長期形勢的不樂觀預期並未改變。而政府近期雖然頻出利好政策,但貨幣政策並非具體針對房地產行業,其它的政策目標則是幫助企業去庫存,由此降低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風險,絕不是刺激房地產價格再次上漲。

2008年以來,房地產市場經曆了剛需累積、投資性需求爆發、政府密集調控降溫、房價穩定上漲等幾個階段。2014年,房地產市場進入全麵調整期,眾多中小型開發商將退出曆史舞台。而對於大型、優質的開發企業來說,今年二、三季度的回暖將是他們加速轉型的窗口期,未來的道路已然非常明確——要麼轉型,要麼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