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萬眾一心(2 / 2)

她停了一下,看了孫河一眼,說道:“至於孫河、劉真槐、陳四強、何璁這幾個奸徒,趁我們益都遭到大災,犯上作亂,陰謀奪權,蠱惑民眾,劫持老營,險些釀成血案,在我們益都曆史上前所未聞!

他們罪大惡極,如不嚴懲,如何服眾!現在把他們捆起來,押到廣播站大院由徐德興大哥嚴加看管,待打退敵人以後由大家公審!”那些跟著孫河他們作亂的人,一方麵羞愧萬分,一方麵又有立功贖罪之心,幾個大漢答應一聲一擁而上把孫河等幾個人捆綁起來。

成吉思汗十五年(1220年)秋九月 山東益都

楊妙真沒有說謊話,苗道潤大軍確實是已到臨淄,危機已經迫在眉睫了。老營麵臨著極其艱難的局麵,大災之後,益都的財力物資損失大半,死亡失蹤人口就有20多萬,傷者無數。煤氣、通訊、水利、交通網絡全部癱瘓。人心惶惶,內部分裂。

雖然以楊妙真、巴根台為首的老營迅速平息了一場政變,但益都人內心的隔閡怎能馬上彌補。強敵壓境,而長期安定舒適的生活腐蝕了益都人的心,他們喪失了戰鬥的勇氣。即使他們在短期內組織起了十萬大軍,但說到底這十萬之眾隻是穿著軍裝拿著武器的百姓而已,早就被天災強敵嚇破了膽,怎麼能和苗道潤的精兵猛將作戰。

巴根台再不能躲在幕後了,巨大的責任感使得他必須在這個時候站出來挽救益都,挽救他心中的夢想之城。益都群眾即缺乏必要的搶險救災知識,也沒有基本的軍事經驗,他隻有獨斷專行。

他和楊妙真迅速組織人力在廣播站附近平整出一塊方圓數裏的空地,搭建一排排的帳篷,豎起益都戰旗,成立了老營總指揮部。救災和組建武裝軍隊的事情同時展開,

不到2天時間,巴根台以從登州退伍的老退傷兵為基層軍官,以5千安定軍士兵為骨幹,以搶救出來的武器甲胄武裝青壯年,拚湊了一支8萬人的益都軍。分別由史潑力、徐德興、張林和舒穆魯迪烈統領,統一由楊妙真指揮。

激進黨官員因為領袖被羈押,氣勢為之一妥,楊妙真安排他們主要負責搶險救災,為軍隊提供後勤支援。強敵壓境,這些孫派官員也都盡心盡力,幾天時間就恢複了益都地區30%的工業能力,將通訊線路敷設到各個防區。他們加固了河堤圍堰,從廢墟中挖掘出大批物資用於民生和軍事。老營不停的通過廣播站發布命令,通報敵情,做出各項部署。

在軍事上,鑒於益都地區防線過長,兵力不足,如果從外圍南王鎮-花果山-馬鞍山-明祖山一線布防,則必然兵力更加分散,很容易被敵突破。所以,巴根台收縮兵力,建立了一個大縱深,蝟集一團的防禦體係。

沿運河以北,馬山-大寨-青龍山-仙西頂-香爐山-鷹山峪-平頂山-中山頭-金鬥山-涼網山-蛤蟆山-黑山一直到益都東部的城防濠,巴根台依托各個製高點建立了3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由數層鐵絲網為屏障,網後麵埋伏著少量部隊。

第二道防線由縱橫交錯的壕溝為屏障,軍隊部署在交通壕內,他們的後麵就是由大車組成的車城。

第三道防線在半山腰,立木為柵,高達4米,攀援不上。木柵後麵是由沙袋堆成斜坡,防守的益都軍士兵可以上下。沙袋裏裝填的就是倒塌的碎磚爛瓦。

賈偊對這種龜縮防禦的戰法提出異議,認為這樣的布陣無法反擊進攻的敵人,太被動。巴根台耐心的向賈偊和眾將解釋,益都紅襖軍大部分未經戰陣,其實是烏合之眾。依托堅城遠距離狙殺敵人還能團結一心,近距離的格鬥殺傷會立刻使他們膽寒崩潰。

最後大家還是讚同了巴根台的計劃。整個益都山區,受過訓練的弓箭手很少很少,勉強能湊足3、4百人。巴根台命人製作了大量的投槍,分輕型投槍和重型投槍。輕型投槍是木製的手柄很輕便,由單兵投擲,力氣大的能投80-90米。重型投槍用鋼管做手柄,由壯漢用重錘錘擊尾部,可直飛向前殺傷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