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道防線中的四關一軍是內三關的前沿陣地,稱為關外五州。
但是巴根台發現宋人的防禦體係不是沒有弱點,外三關確實是占據著交通要隘。但是內三關的小道和斜徑很多,很容易被利用迂回。當年吳玠就吃過大虧,紹興三年,金將完顏杲就曾經滲透進饒風關,突入興元府,一舉打破了宋人的防禦體係,迫使吳玠退守仙人關。
而且宋、金當年在這片區域內一共爆發過四次重大戰役,導致內三關嚴重損毀,不可修複。就是說,一旦攻破外三關,其內側防禦形同虛設。
再說兵力,在吳玠時期,蜀口防禦總兵力在10萬左右。到了現在,宋金長期和平,宋人軍備逐漸廢弛。現在總兵力也就在七萬上下,幾乎全是步兵,戰馬隻有幾千匹,歸四川製置使桂如淵指揮。這些部隊分散在廣闊的關外三關五州,真正的機動兵力很少,而且大多是沒有經過戰陣的菜鳥部隊,遠不如江淮兵精銳善戰。
讓巴根台大惑不解的是,這位新任四川製帥把主要兵力配置在西側七方關方向!
進出蜀口大路有兩條,西麵的一條是從吐蕃,經階州,過白馬關、七方關,沿著漢水上遊進入沔州、略陽方向。東麵的一條大路,是從大散關而入鳳州,破仙人關、白水關而入沔州、略陽的大路,這就是陳倉古道。
蒙古主力在鳳翔方向,正常人都會把主要兵力配置在大散關,及其後麵的黃牛堡、皂郊堡,防止蒙軍從東麵這條陳倉道進攻。但是這位桂某人,居然認為蒙軍會按兩年前那條行軍路線,從吐蕃、階州方向進攻,從而把主要兵力配置在了七方關。在東麵至關重要的馬嶺地區,隻安排了1千餘民軍駐守。
因為宋人軍備的廢弛,製帥缺乏基本的軍事常識,所謂地勢險要,牢不可破的關外三關五州,在巴根台眼中看來到處是漏洞,跟篩子沒有什麼區別。但是要掌握興元府附近,及其以東洋州、金州的地形,就必須要深入宋境,前出到興元府一帶。
巴根台明白,宋人不可能讓他的大軍深入到蜀口腹地,他也懶得跟宋人廢話,反正大諾顏給了他全權。所以,他決定向宋境進攻,至於負責談判的李邦瑞的安危會怎麼樣,宋人會不會因為巴根台的進攻而殺他泄憤,那就不是他巴根台關心的事情了,他隻負責軍事。
4月23日,巴根台得知在拖雷大諾顏大軍的威逼下,閿鄉兩行省主力已經撤出京兆府,隻留下偏將慶山奴留守。金人基本上放棄了京兆,退守潼關,巴根台的後路無憂,他終於下令向大散關進攻。
宋軍哪裏見過特種部隊空中突擊,空地協同,步炮協同,索降及傘降戰術,巴根台輕鬆攻克大散關、黃牛堡。27日就攻克鳳州,而此時宋軍的主力還在2百裏外的七方關一帶。蒙古騎兵視宋人的雄關險隘如無物,在宋境橫衝直撞,劫掠一切見到的村鎮鄉堡。但是在巴根台的嚴令下,大屠殺並未發生。
巴根台在鳳州休整了幾日,一麵押送俘虜把大批物資向鳳翔轉運,一麵命令工兵炸毀宋人修築的所有關口堡寨,以免蒙軍將來再入蜀口的時候被宋軍利用。
從鳳州往西南,就是仙人關,白水關方向,控製著進入沔州和大安軍的道路。往東南,就是武休關,掩護著進軍興元府的大路。此時,宋軍已經被分割成東西兩個部分,主要的交通要道都已經被巴根台控製,根本無法對蒙軍構成威脅。
內三關的問題是,關口破敗,小路眾多,太容易被迂回包抄了。經過縝密的偵察,巴根台確定興元府的主要兵力就在武休關,由權興元府都統潘福指揮。而利州戎帥、知興元府郭正孫根本無兵可守興元,就是說宋人的防禦根本沒有縱深,突破武休關就會全麵崩潰。
巴根台的任務,其實不是攻克興元府,而是戰略性質的偵察。所以,他一方麵從陽明、黃竹等地的山間小路繞到武休關背後,準備破關之後進軍興元。另一方麵,他派一支部隊經華陽關向洋州方向搜索攻擊前進,偵察洋州方向的地形。
誰也想不到,這個偵察性質的行動,卻釀成了一場巨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