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皇帝的地盤把教皇國包圍了起來,而這正是曆代教皇所極力反對的。腓特烈的祖父紅胡子腓特烈一世就這麼幹過,結果教皇組織了倫巴第聯軍把他趕走了,誰也想不到他們自己又給自己扶持了一個比紅胡子更強大的對手。於是,腓特烈二世和羅馬教廷長達30年的爭鬥開始了。
1230年,教皇格裏高利九世忽悠腓特烈出兵耶路撒冷,等腓特烈帶兵走了,教皇就在後麵指責腓特烈與異教徒談判,並且明目張膽的出兵西西裏王國。結果腓特烈二世回師,把教皇組織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意大利聯軍打的大敗。
1234年,教皇忽悠腓特烈二世的兒子德意誌國王亨利七世反對自己的父親。腓特烈二世很快撲滅了叛亂,他廢除了兒子的德國王位,並把他終身監禁在意大利的監獄裏。
1237年,腓特烈二世在科爾泰努瓦大敗羅馬教廷組織的聖澤諾內聯盟。
而就在蒙古人在波蘭和匈牙利大打出手的窩闊台汗13年(1241年),腓特烈正忙著襲擊熱那亞人的艦隊。因為那艦隊裏有兩名紅衣主教,正準備參加教皇召開的,譴責腓特烈二世會議。
在這種情況下,腓特烈二世討好羅馬教廷的敵人蒙古人還來不及,怎麼會愚蠢的為了維也納再給自己樹立一個強大的敵人?這等於是讓教皇在自己的西西裏老窩乘虛而入。
然後?當然就是頻繁的秘密談判。蒙古和腓特烈二世達成秘密同盟,共同對付羅馬教廷。蒙古保證不會向北進攻德意誌諸公國,奧地利大公仍然擁有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是奧地利要與蒙古簽訂和平條約,蒙古軍隊和船隻可以自由出入奧地利領土,並且租借維也納新城作為租借地。
神聖羅馬帝國則保證約束德意誌諸邦,還有他在法蘭西、意大利的盟友,不會增援君士坦丁堡。在攻克君士坦丁堡之後,蒙古海軍要保證對熱那亞海軍開戰。如果腓特烈二世在意大利南部遭到教皇軍隊的進攻,蒙古軍隊有義務進行協防。蒙古支持腓特烈二世對達爾馬提亞的占領,但是必須要交出匈牙利國王之弟戈羅曼公爵,這個人是蒙古的仇人。
這是一個政治軍事盟約,對蒙古人最感興趣的經濟問題,腓特烈並不感冒。雙方沒有進一步的談判,隻不過達成了一些意向,根據下一階段的軍事行動再談。
這份密約對腓特烈二世是一針強心劑,使他在與羅馬教廷的角力中更有底氣,而付出的不過是一個奧地利。反正他對德國也不是很上心,根本就不在乎他在德意誌帝國議會中的威望,他的真正實力還是在西西裏。當然,如果條約的內容公諸於眾,他會成為整個基督教世界的公敵,這不太妙。不過他還是選擇相信蒙古人,富貴本來就是險中求,沒有這個勇氣,也就不要想和代表歐洲神權的教廷掰手腕了。
而蒙古人,自然也樂得在歐洲有這麼一個有實力的朋友。至少在反對羅馬教廷這件事情上,大夥兒還是有共同的利益,蒙古兵力有限,不可能四處樹敵。蒙古當然也不怕腓特烈反悔,一旦蒙古人把這份密約抖摟出來,腓特烈二世必然身敗名裂,拔都還怕什麼?
一切搞定,蒙哥和不者克親率3個萬人隊進入奧地利。並且在維也納新城建立水陸碼頭,為向亞得裏亞海進軍囤積物資。拔都王爺則率領2萬大軍南下蘇利納港,速不台則率另外兩個萬人隊從特蘭西瓦尼亞南下,在蘇利納完成集結。
4萬大軍會師之後,黑海沿岸的港口鏈也基本建成,攻擊君士坦丁堡的時機已經越來越成熟了。而在南線,小亞細亞集群已經攻克科尼亞,巴根台巴特爾以巨大的努力把四分五裂的小亞細亞勢力整合起來,並且組成了一支大軍。在這其中,他選出了8萬精銳,經過蒙古式的裝備和訓練,組成了西進兵團,這將是南線集群攻擊君士坦丁堡的主力。目前該兵團正在科尼亞地區秘密整訓,一旦完成,就又是一支虎狼之師。
在北線,年輕的烏恩領著一幫民兵和俄羅斯、拉脫維亞的亂七八糟的軍隊,竟然征服了整個諾夫哥羅德,一直到波羅的海東岸,全殲了整個立窩尼亞騎士團!拔都得到戰報,拍案而起,大呼少年英雄,蒙古又一個木華黎啊!
在黑海,蒙古黑海艦隊已經清理了所有的海盜水匪,和熱那亞海軍的殘兵敗將。海軍大部分已經在刻赤海軍基地完成了維護保養。這一年的時間,刻赤又建造了5艘巴特爾級戰列艦,30艘阿闌豁阿級巡洋艦,實力幾乎增加了一倍。在黑海艦隊司令長官兀良哈台的率領下,龐大的海軍戰艦正陸陸續續的向黑海西海岸諸港口集結,最終的目的地,就是君士坦丁堡。
西征以來,7年了,終於到了和君士坦丁堡算總賬的時候,拔都王爺意氣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