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彩中華
信使
作者:賈一亮
日前,《絢彩中華——中國彝族服飾文化展》在上海紡織博物館盛情開幕。這是上海地區,首次集中展示來自於雲南、貴州、廣西和川渝地區的彝族服飾文化。這一展覽也是繼《絢彩中華——中國苗族服飾展》之後的又一重大展事,也是上海紡織博物館“中國少數民族服飾係列展”的第二次出發。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曆史悠久、人口眾多、分布廣泛、極富特色的少數民族,也是中國各少數民族中擁有民族支係最多、服飾種類最為豐富的民族之一。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共有彝族800多萬人,境外彝族約13萬人,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各國。居住在不同生態環境中的彝族,不僅保留著不同質地、款式、紋樣、功能等極富地域特點的傳統服飾,而且傳承著紡織、刺繡、鑲貼、印染等個性突出的服飾製作技藝。彝族服飾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晉時期,雲南彝族服飾款式和材質豐富多樣,色彩明豔,造型質樸。今天滇東北、四川大小涼山彝族已經形成了固定傳統的服飾穿著打扮方式。桂、滇、越交界的彝族服飾至今還保留著古滇國時期“燕尾服”和“貫頭衣”的遺風,貴州彝族至今保留著豐富的彝文古籍和宗教祭祀服飾。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紮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了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還有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彝族的服飾圖案紋樣也常常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上海紡織博物館館長蔣昌寧說
“民族服飾是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的集中表現,也是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上海紡織博物館“中國少數民族服飾係列展”,正是希望通過直觀生動的展現各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讓更多的民眾看到和接觸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理解和交流。上海紡織博物館這次攜手貴州民族博物館、雲南民族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辦本次《絢彩中華——中國彝族服飾文化展》,為該係列展的第二期內容,以期呼籲社會各界進一步關心、關注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促進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傳承,守望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