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erfly--011蠱毒(2)(1 / 1)

末尾有兔子總結。在老昆明人為中蠱之人以蛋"滾蠱"的咒詞裏,曾提及—長串蠱名,如金蠱、銀蠱、長蟲蠱(蛇蠱)、編短蠱、蝴蝶蠱、媽裏兒蠱(蜻蜓蠱)、居家養的蠱以及五方五地的各種蠱。據悉,古籍記述或民間傳說的蠱的種類,還有金蠶蠱、蛤蟆蠱、蜈蚣蠱、蜮盎(水蠱)、羊蠱、魚盅、牛蠱、犬蠱、雞蠱、鵝蠱、草蠱、菌蠱、虱盅、蠍子蠱、鬼蠱、馬蜂蠱、大象蠱、螞蟻蠱、豬蠱、蜘蛛蠱、鱉蠱、青蛙蠱、服媽蠱、麻雀蠱、烏龜蠱、稻田蠱、樹蠱、煩踢蠱、皖螂蠱、挑生蠱、石頭蠱、篾片蠱、溶蠱、腫蠱、牛皮蠱、犁頭蠱等。不僅種類多,而且善變化以至無窮,讓人防不勝防,恰如晉幹寶《搜神記》所說:"盒有怪物,若鬼,其妖形變化,雜類殊種.或為豬狗,或為蟲蛇,其人皆自知其形狀。常行之於百姓,所中皆死。")

一般而言,被談論得較多的蠱毒如下幾種:

蛇蠱

明王世恐《閩部疏》:

閩地頗薔蠱。其神或作小蛇.毒人無有不能獨泉之惠安最多。

清甘雨撰《姚州誌》(《甘誌》)

彝人有養蠱者,其術秘,不與人知。或雲養大蛇而取其涎,暴幹為末,投食物中,人誤食之,七八日即病,不治則死矣.

雲南劍川白族認為,養蠱人是祖傳的,蠱藥放在放蠱者的拇指指甲縫內,在別人吃飯喝水時,趁人不各把藥彈進碗裏,吃到蛇蠱的人總覺得肚子氣鼓氣脹的,吐出像蛇一樣的吐沫。

蛇蠱又分幾種:陰蛇蠱的害人是子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則吐、瀉,繼則肚脹、減食、口腥、額熱、麵紅;重的,臉上、耳、鼻、肚......有蠱行動翻轉作聲,大便秘結,加上頹腫等,更是沒有治好的希望。生蛇蠱的害人中毒的情況.與陰蛇蠱害人相似,但也有些異點。即腫起物,長二三寸,能跳動,吃肉則止。入則成形,或為蛇,或為肉鱉,在身內各處亂咬,頭也很病,夜間更甚。又有外蛇隨風入毛孔裏來咬,內外交攻,真是無法求治。

犬蠱晉幹寶《搜神記》部陽趙壽,有犬蠱,時陳半詣壽,忽有大黃犬六七群出吠早。後餘伯婦與壽婦食,吐血幾死。

公雞蠱:流行於滇中某些民族地區據說中此蠱者,體內疼痛如雞啄。

騾蠱這也是以症狀測定的蠱,據說中此蠱者,疼起來就像騾子

虱子蠱吃著虱子蠱的人全身奇癢,用手一抓便到處起泡,泡抓破就有三五成群的虱子爬出來。

姑蠱(水蠱)晉幹寶《搜神記》:漢光武中平中,有物處於江水,其名曰"蜮",一日"短犯",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江人以術方抑之,則得沙石於肉中。《詩》所謂"為鬼為域,則不可測"也,今俗謂之沒毒。先儒以為男女同川1而俗,淫、女為主,亂氣所生也。蜮不僅傷人,也傷魂。《楚辭‘大招》雲:"魂乎無南,蜮傷躬隻。"馬王堆漢代帛畫下部水中小蟲,或為蜮蠱,故亦畫白犬以鎮"水蠱"。

蝶蛤蠱陶潛《續搜神記》:判縣有一家事蠱,人咬其食飲,無不吐血死。人下食,......一雙蜈蚣長丈餘於盤中走出。

蜘蛛盎據晉人《靈鬼記》述秦孝王楊俊病重時,通過口中含銀而變色知道受了蠱毒,但一時不能明白是中了什麼毒。至死後,文帝及皇後發現棺框中爬出大蜘蛛,經過追究,才知道是崔妃下的蠱毒。

金蠶蠱清張混《滇南新語》-蜀中多薔蠱.以金蠶為最,能戰人之生,掇其魂而役以盜財帛,富則遺之,故有嫁金蠶之說。民間傳說,金蠶盅性喜潔淨,凡養蠱人家家中塵埃絕無。金蠶是有靈魂的,它能幫主人害死仇敵,又能使養蠱人發財致富。金蠶的害人是能使人中毒,胸腹攪痛,腫腹如甕,七孔流血而死。

蠱是一種以毒蟲作祟害人的巫術,是一種較古老的神秘、kb之巫術,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數民族中。穀子儲藏在倉庫裏太久,表皮穀殼會變成一種飛蟲,這種古人也叫它為蠱。左傳昭公元年說:“穀之飛,亦為蠱”、“穀久積,則變為飛蠱,名曰蠱”。從穀殼變成的飛蟲與米糠不同:飛蟲會飛,米糠不能飛。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曰:“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毒”。《本草綱目》裏說:造蠱的人捉一百隻蟲,放入一個器皿中。這一百隻蟲大的吃小的,最後活在器皿中的一隻大蟲就叫做蠱。可知蠱本來是一種專門治毒瘡的藥,後來才被人利用來害人——“取百蟲入甕中,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此即名曰蠱。”

*

*

*

總結~~~

~~——————————————

原語絕中的蠱毒就是以上蠱毒的合體。

不過放心啊~兔子很溫柔,不會讓這麼重要的人翹翹的~~

至於是半死不活還是什麼的,那麼請大家自己追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