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品牌進入中國,定位一般都要升級,有些甚至提升好多級,完全背離了在本國的初始品牌定位,如Ramada(華美達)、Howard Johnson(豪生)、Best western(最佳西方)、Days Inn(戴斯),等等,這些在美國都是普通的經濟型酒店品牌,到中國來搖身一變就成了四星甚至五星品牌。為業主喊冤的同時,更為美國的這些品牌公司可惜,當你的品牌初始定位錯了,以後改過來很難,成本會相當高。
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區外
在美國的傳統商業區已經很難再產生新的經濟型酒店,甚至中檔酒店。美國的城市采取的是組團式發展的模式,扁平而分散,酒店也就集中在這些組團的商業中心附近,大多靠近高速公路上下口。經過幾十年的城市化,美國原來偏僻的區域也已經比較繁華,但每一個商業中心都相隔較遠,不過由於美國大部分人都有車,倒也問題不大。
回想中國還能夠在中心城區發展經濟型酒店,實在是我們的福分。
人員極其節省
美國的經濟型酒店到了晚間,往往前台就一個人,保安也是沒有的。就是白天忙的時候前台人隻有兩三個人。一是美國這些酒店出租率沒有我們高,另外他們基本沒有退房的工作,賬單在一早就從門縫塞到你房間,你隻管留下鑰匙走人就是。如果有什麼損耗,他們會在你信用卡裏扣除。
一開始不習慣,還要到前台去一下,後來發現除了還房卡,其他什麼也沒有幹,漸漸也就習慣了。
現在漢庭也推出了免退房的服務:在入住的時候把房費付了,開具發票,走的時候就不需辦退房手續。目前用的人還不多,估計有一個適應和推廣的過程。
高檔酒店退化
由於想借鑒高檔酒店裏的一些設計,我們也考察了部分豪華品牌。但讓我們失望的是,美國的豪華品牌和中國相比都已退化。
有一次住在洛杉磯Irvine的一家豪華品牌(這家品牌在浦東有一家著名的酒店),客房的家具居然和漢庭的差不多,也是用貼麵的板式家具,讓我非常吃驚。
在紐約一家久負盛名的酒店入住,客房家具已經非常陳舊,燈光也很昏暗,電視等電器也很落伍了。
紐約的另一家著名品牌酒店(在靜安寺有一家酒店),客房非常小,和漢庭快捷的平均水平差不多,而且前台服務非常糟糕。
關於美國高檔豪華酒店的退化,看來不是個案,應該是一個普遍現象。倒是東方的豪華酒店更有氣派,服務也更加殷勤和體貼。
究其原因,一是美國早已“奢華”過,這些酒店經過許多年已經老化,而翻新有周期和成本,而我們的大部分酒店都是新建,一開始就用了最好、最現代的東西;二是這些豪華酒店在國外已經是一部分人的生活常態,不再是顯貴、炫耀的需要。而在東方,豪華酒店確實是被當做一回事兒的,出差住哪裏?我們在哪裏的大堂見麵?似乎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歐洲的老牌經濟型酒店
在巴黎住過幾回Ibis,微笑是不能奢望的,能夠為你完成所有的服務就謝天謝地了。相比之下,漢庭服務員的微笑和熱情問候、免費的寬帶上網,再加上寬鬆的預訂條件,真覺得還是社會主義好啊!
我們先來看看歐洲品牌連鎖酒店的發展狀況:
繁華中的沒落
我們預訂的是靠近巴黎北站的Ibis,是一個老Ibis,地段很好,周邊配套齊全。加上又是巴黎的旅遊旺季,生意非常好,很難預訂到,要用信用卡擔保才行,過時不候。上次來巴黎就有兩個朋友碰到這樣的情況,最後流落街頭,在淩晨時分才摸到盧浮宮對麵的一個豪華酒店住了一個晚上。
北站的Ibis總共70間客房,由於生意好,前台的客人很多,但隻有兩個服務員,有一個還是實習生,不會說英文,搞得非常忙亂。
大堂很破敗、雜亂、不幹淨。餐廳通向院子的一扇玻璃門還壞了,更增添了沒落的印象。
在巴黎住過幾回Ibis,微笑是不能奢望的,能夠為你完成所有的服務就謝天謝地了。
房間很小,家具和衛生間顯出明顯的老舊來。上網要收費,也是那種酒店通常的“時間就是金錢”的收費方式。
價格不低,對照這樣的產品和服務,感覺是在吃地段的老本,讓我覺得很失望,Ibis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漢庭服務員的微笑和熱情問候、免費的寬帶上網,再加上寬鬆的預訂條件,真覺得還是社會主義好啊!
歐洲的Ibis已經漸顯老態。
發展已經碰到天花板
勃艮第的鄉下和波爾多的小鎮上,都有Ibis和Etap,說明Accor經濟型酒店的滲透已經非常充分了。一個勃艮第的小鎮區域,居然有兩家Ibis(Accor經濟型酒店的主要品牌),一家在鎮區,一家在鄉村的葡萄園邊。
從這個滲透程度看,Ibis在法國的新增布點已經非常有限,再加上巴黎中心城區早已完成了城市化的升級,已經不具備新開經濟型酒店的物業和商務條件,因此,我不認為Ibis在法國,甚至歐洲會有大的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