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你快看!很少人有機會看到這種祭祀呢!來都來了就看看唄~”
魏勇的激動之色瞬間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要說這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祭祀,我還真沒見過,聽倒是聽過一些,但都不全麵,順著魏勇所指的方向,我立時看到眼前的一處山崖上,正是一群奇裝異服打扮的人,手持通紅火把,漸漸向一起彙聚。
“那是。。。是火塘?!”魏勇雙目熾熱地盯著人群中的一堆火苗,似乎瞬間忘記了所有的一切,並咧嘴幹笑道;“還真是火塘啊!”
所謂的火塘,又叫“火坑”,也有的地方稱“火鋪”,燃料為木柴。在許多少數民族中,火塘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都要進行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
魏勇皺了皺眉頭;“他們所跳的乃是此地極為流行的皮鼓舞,再加上我對羌族文化的了解,火塘祭祀的前奏,就是跳皮鼓舞!”
“哦?”我詫異地問道:“皮鼓舞是什麼樣的舞蹈?為什麼在祭祀等重要的時候才能跳呢?”
“嘿嘿!”
魏勇也不閑扯,快步引導我走近火塘祭祀的現場,在場中的巫師蕩起一道道神秘而又怪異的舞步時,魏勇才嬉皮笑臉道:“跳這種舞,必須要兩位巫師同時進行,一個人舉短戈在前,另一個人左手持單麵鼓,右手持彎把鼓錘敲擊,並搖晃鼓內的小鐵環嘩嘩作響,開始在一陣吆喝和鼓聲震天的熱烈、緊張氣氛中邊擊鼓邊跳,走步時腳不停的顫動,不乏神秘,主要步法有甩鼓步,兩腳八字分開,鼓先落在兩胯之間,然後向上甩,同時擊鼓,兩邊踮跳步,前腳向前跳,後腳以腳尖點地跟出,左右交換擊鼓。還有開胯下蹲跳步、鬆膝繞步等,也有原地打“旋子”的技巧動作,其動作節奏明快,激烈而敏捷。一般在老年人死後,火塘祭祀跳皮鼓要進行3天3夜,死者的親朋故友都要參加跳皮鼓,人數不限,跟在巫師身後,從右到左,或由左到右地跳動。先成曲線隊形,然後成圓圈。跳皮鼓以表演者手中所持羊皮鼓、串鈴等為伴奏。 ”
“呃。。。”雖然我對此地的民俗好奇,但那些隱藏著神秘色彩的祭祀舞蹈卻是讓我望而卻步,當然,這是基於道法之無邊信仰的積澱,況且我自認道門中的禹步,並不亞於他們的舞步。
《仙藥》篇記載禹步法曰:“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次舉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右,右過左,左就右。如此三步,當滿二丈一尺,後有九跡。”
《雲笈七簽》卷六十一《服五方靈氣法》記服氣時所行之禹步,雲:“諸步綱起於三步九跡,是謂禹步。……其法先舉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初與終同步,置腳橫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以象陰陽之會也。
大禹所創之禹步,有辟百邪虎狼之說,也是道門中做法啟壇必須用到的配合法訣,可讓施法之人距離成功更進一步。。。
果然如魏勇所說,皮鼓舞一起,前麵的巫師舉短戈在前跳躍,而後麵的巫師則左手持單麵鼓緊隨,右手持彎把鼓錘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