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要成為的人或許是以某位名人,某位聖賢或是某位具有值得我們欽佩的品質和能力的人作為榜樣而形成的影像。也可能不是某個具體的個體代表的人,而是某些品格,能力的綜合體,我們把這些欣賞,敬佩的品格,能力集於一身,給自己在心中樹立了這樣的一個想要成為的目標。這樣的目標在心中和腦海裏不斷地豐滿和清晰起來。而你為了將自己打造成這樣一個讓自己滿意的人,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
人生的藍圖就此形成了,你的價值觀,你的世界觀,你的人生觀直接擺在你的思維裏,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將會引領你走進這個必然的人生之旅。
隻身創業的俞敏洪為多少熱血青年樹立了榜樣,你是否也希望自己成為他一樣的自主創業的英才?現今社會能力比學曆更重要,社會大環境鼓勵青年人自主創業,去開創和打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廣闊天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和能力,為自己創造人生,創造財富,這也是你想要成為的人嗎?如果是,那麼從現在起開始努力。
你如果想向他們一樣成功,你也要知道自己所具備的特點和能力,量體裁衣、量力而行。你可以從現在開始努力經營自己的人生和事業。也許你沒有北大的耀眼校徽,但是你有一雙勤勞的雙手,請記住,每個願意努力的人,你的勤勞,你的努力,你的付出就是通往成功之門的天梯,就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努力對於每個人都是必備的,隻要你願意做,你就已經在邁向成功。
課堂思想
確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學習的榜樣。一方麵堅持理想,不斷努力付出,用汗水和耕耘收獲希望。另一方麵從榜樣的身上和他們的人生與創業故事中汲取靈感和動力,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獲得自己成功而完滿的人生。
第三節 心中的那個“我”
北大人語錄
你將來想做什麼,可能很多人能夠說出來,我想做什麼,成就什麼樣的事業,是能夠說出來的,但是從現在的狀態到最後實現理想,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市場在變,想法有可能在變,就是說現在的狀態跟你想要達到的狀態,差距很大,是不是有信心,當你遇到大的困難的時候,當你有很強大阻力或者強大敵人、競爭對手的時候,是否還會堅持,當你有很多誘惑的時候,是否會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些因素在人生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
——李彥宏
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我”,這是你對自己的定位,也是你對自己的期望,是你為自己規劃的人生方向與目標。在人生之中當你困頓迷茫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會在腦海之中浮現出來。這時候的你就如同在大海之中航行的船隻,沒有方向。這時你需要一個燈塔指引航向,你對自己的定位,就是這個燈塔。它指引你不斷地去向內心深處求索,去拷問自己的靈魂,去尋找那個心底的“我”,並與其合二為一。
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難免會經曆職業道路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也難免會走一些彎路。選擇了一個職業,實踐了一段時間之後,你發現它與你心中的“我”有很大的差異。即時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調整好自己的行為,才能讓自己更好地去實現心中的那個“我”。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講的是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剛剛走出校門,他懷揣著關於青春,關於未來的夢想,他步入了社會的大門。眼前光怪陸離的世界讓他目不暇接,他充滿了欣喜和激動,也充滿了奮進的力量。
我們每個人都經曆過這樣熱血沸騰的時光吧?我們也都有過這樣對未來的憧憬和期望。這個年輕人也正處於這樣的時光裏,他帶著對未來大展宏圖的期望開始找工作,他想要學習一門技術,老話說得好,“一技在手,衣食無憂”。年輕人開始了學習,他先是學計算機,那個時候,計算機業很火爆,到處都是學習計算機技術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學習了一段時間,也就是剛剛入門時,他遇到一個朋友,朋友說:“現在計算機業基礎人才膨脹,你到哪去找工作呀?”年輕人聽完動搖了,他決定放棄剛剛起步的計算機去學習財會,財會學了不久,他又聽人家說“公司裏的財會都要用親係的,哪個老板會用你呢?”年輕人聽完又放棄了。
就這樣,他一會兒學習這,一會兒又學習那,可想而知,幾年之後,和他一起步入社會的人都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並在這個崗位上積極努力地拚搏,而他還在不斷地徘徊、抉擇,一事無成。
究其原因是什麼呢?是這個年輕人對自己沒有定位嗎?不,不是,是他對自己的定位沒有持之以恒地堅持。他總是在遊離之中,總是在懷疑,總是在不斷改變。正是這個不確定的不斷搖擺造成了他的失敗。
這就好像那個“猴子種瓜”的童話故事裏講的,一個小猴子春天的時候決定要種西瓜,等了幾天西瓜還沒有發芽呢,它又羨慕起鄰居小鹿家種的桃樹,於是鏟掉西瓜種桃子,桃樹的小苗剛成活,它又覺得大象家的櫻桃好,拔掉桃樹種櫻桃……幾番折騰下來,這隻猴子什麼水果也沒有種成。
人生皆同此理,光陰有限,年華易逝,我們並不能確定眼下我們這個選擇是不是最正確的,然而又有什麼是絕對的“最正確”呢?你能說俞敏洪做新東方之於他的人生就是最正確的選擇?你能說李彥宏做百度就是他的人生最為正確的事業?我們誰也不能夠下這樣的結論。
選擇了並且勇於為之努力,堅持下去,任何創業就像植物的生長一樣,要經曆萌芽、長大、收獲的過程。沒有先前的辛苦耕作,哪裏有後來的甜美果實?朝秦暮楚,朝三暮四的結果隻能是光陰耗盡,看大江東去,一事無成。
對待自己的前途更要有不懷疑,不放棄,堅持努力,不斷進取的毅力和決心。企業領導在選人,用人的時候尚且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說法。那麼我們自己就更要對自己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心。
當然任何問題都要辯證地看,堅持固然重要,在堅持的過程當中,執著不等於固執,堅持不等於偏執。從現在的狀態到最後實現理想的過程當中,一路之上,會麵臨各種各樣的境況變化,比如生活環境在不斷改變,社會環境也在隨著時間不斷改變。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就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調整自己,以便適應這個變化著的曆程。
莊子講“外化而內不化”,這句話將其應用到看待人生發展的軌跡和過程裏去就可以理解為大方向的努力是不變的真理,而局部、外在不斷順應形勢做適合的改變是良好的策略。
典出《呂氏春秋·察今》裏記述了這樣的一則寓言故事,說的是有個楚國人在一個天氣晴好,萬裏無雲的日子裏坐上一艘小客船渡江,這個楚國人是一位習武之人,喜歡舞刀弄槍,平時更是佩劍不離左右。這次出行也不例外,他特地將自己最為心愛的寶劍帶在身旁。小船在水麵上航行,不知不覺行進到了江水的中央。這時候,剛剛還平靜的水麵,忽然刮起了一陣大風,這個人坐在船尾,船一搖晃,他有些不穩,一個不慎便把劍掉入江中。船上的其他客人看見了連忙呼喊船老大停船,船家也將船停下來,不再往前劃,大家都在商量如何下水去打撈寶劍。隻有這個楚國人穩穩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副悠然自得,成竹在胸的樣子。大家都很奇怪,他從衣袋裏拿出一柄小刀,在船舷上仔仔細細地刻出一個記號,然後吩咐船家開船。並說:“這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後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裏尋找劍。自然是遍尋不獲。船已經航行了,但是劍沒有行進,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這就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刻舟求劍”的故事。
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後引申成墨守成規不懂變通之意。從中我們也可以引申出這樣的一個道理,確定了一個目的,這裏是“求劍”也就是尋找劍。在確定了這個目的之後,就要去實施行動以達到這個目的。故事中的人使用的方法是“刻舟”,很顯然這個辦法在實際上是行不通的,這時候船上的其他人也在規勸他要立即下去打撈才能夠達到他找到寶劍的目的。他在這個時候就應該去考慮大家的意見,想想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有問題,如果他當時能夠虛心接受,聽取別人的意見,而不是固執己見,就不會有後來的那個撈不到劍的結果了。學會變通,適應形勢,能聽得進去有用的有益的言語就是很重要,也有利於事情成功,一味墨守成規的結果自然是失敗。
確定心中的“我”,就是在確定你的人生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懂得堅持自我,充滿自信,又要學會與時俱進,隨時調整自己的步伐。這些都是決定你能否成為理想的自己的關鍵。當你遇到大的困難時,當你有很強大阻力或者強大敵人和競爭對手時,是否還會堅持。當你麵臨很多誘惑時,是否會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些因素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而在這個過程,你能否堅持下來,能否做得好,也就是日後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
課堂思想
確定了心中的“我”,人生有了目標,就要為之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用汗水澆灌這棵幼苗,讓它茁壯成長。遇到困難不放棄,遇到誘惑不動搖,有信心、有決心,完成心中的“我”開花結果。在奮鬥的過程中間,又要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積極吸取經驗教訓,不斷轉變自己的理念,不可墨守成規。調整步伐跟上時代的脈搏才能更為完滿地塑造心中的“我”。
第四節 不要低估自己,不要低估別人
北大人語錄
首先不能低估自己。也許你沒有優秀的資源,但無論現在社會地位如何,無論擁有的資源多少,與未來能否成功沒有必然聯係。與李開複相比,盡管我畢業於北京大學,但是我沒有接受過西方優秀的教育,與放牛起家的牛根生相比,我似乎又是幸運的。最沒有資源優勢的牛根生卻擁有像牛一樣的精神、耐力、勇氣,最後創造了蒙牛。其次不要看低別人。很多人都會以貌取人,這是非常不對的。以我舉例,上大學的時候,因為長相不夠英俊,農村家庭出身,所以非常不受女生喜愛。畢業後的今天,同學聚會時我們班女生才走過來熱情地握住我的手。所以我曾開玩笑地說:男人的長相與他的成就成反比,馬雲就是最典型的例證。
——俞敏洪
人一生有兩件事不能做,一是低估自己;二是低估別人。
低估了自己首先就失掉了自信,難免唯唯諾諾,做事瞻前顧後,做人畏手畏腳,遇到人先低三下四,心理上會低去幾分。人家尚未開口,自己就在心裏犯嘀咕,不斷地默念“我不如人,我不行”,試問以這樣的姿態你如何能“行”得起來。
這就好像我先前在某個刊物上看到的一幅漫畫,一群巨人和一個矮子,這矮子仰著頭,弓著背,縮著腰去看那些巨人,而那群巨人低著頭來看這個矮子。巨人高高在上,矮子萎縮在一處。畫麵很有視覺衝擊力,也很諷刺。在你低估自己的時候,在人前你已經把自己放在了那個矮子的位置上,你已經成為了一個居於巨人叢中的矮子,這樣的一個人又怎麼可能成功呢?
這個矮子實際上是精神世界的矮子,這樣一個對自己沒有自信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隻會慌亂不堪,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完完全全亂了陣腳,無從下手,一派慌張,隻剩下躲進角落裏瑟瑟發抖。這樣的一個人怎麼能夠做好事情?怎樣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很顯然那是不可能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自信心直接決定著他的心理狀態,低估自己,會讓自己在心理上處於矮子的境地,即便你有才華和能力,在低估自己的情形下被深深掩蓋,甚至扼殺了。
有這樣一個青年人,他有著很好的音樂天賦,歌聲婉轉流暢,但是他的膽子很小,總是覺得自己不行。每次有比賽有表演他都不敢報名參加,每次看到別人在台上演唱,他都覺得人家唱得實在是太好了,非常專業,自己不行。一次電視上一個歌手在台上演出,他在電視機前和朋友們一起看,他激動地說,那人一定是一位專業的歌手,一定接受過良好的音樂培訓,朋友們都驚訝地望著他說,“這就是一位民間海選出來的藝人呀!”我們不去評論這個青年人的演唱技藝是否比這位藝人的演唱技藝更精湛,他低估自己的這種心理狀態已經讓他失去了成為技藝精湛的藝人的機會,輸在了起跑線上。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低估自己是源於沒有自信心或者說是來源於自卑心理。這同一個人的成長經曆和環境是密切相關的。一個孩子從小在怎樣的環境裏長大是至關重要的,這裏也是給已經成年的讀者一個提示,對孩子的教育一味的斥責,就會損傷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有的家長總是喜歡說“你怎麼這樣沒用,某某都比你強”,或者說:“你看看你,哪個孩子都比你有出息!”這些消極的話語都會在孩子心中產生極其負麵的影響,讓他們從小就覺得“我不行”,在內心深處打下了烙印。這樣的教育非常不利於孩子健康完整的人格的形成。孩子也很容易在內心深處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導致成年後在潛意識裏就低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