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喧鬧繁華的世界裏,幾乎每個人都在忙碌著,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同時,每個人似乎都孤獨著,自己獨處著。其實,孤獨並不代表寂寞,孤獨其實是種很恬靜的境界。因為獨處,可以讓一個人靜靜地享受,一個人靜靜思考、品味。這種恬靜的感覺讓我們在喧鬧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份屬於自己的安靜空間。
第一節 孤獨的大多數
北大人語錄
很多時候企業的成長是在不受人關注的時候成長起來的,對於百度這樣的公司,我們在成長過程當中不僅沒有受到國際巨頭的關注,而且也沒有受到外界、包括媒體很多關注。
——李彥宏
從心理學的層麵講,獨立的人存在於世間,就會有種心靈的疏離感,正是這種最內在的孤單支撐著人在這個世界不斷尋找自己的歸屬感,使命感與成就感。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孤單的,這種孤單並不是你的周圍沒有朋友,沒有親人,而是一種來自心靈深處本源的孤獨。而同時孤單也是一種獨特的個性,是區別你與其他人的特質。
有句話說,“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就是說所謂的孤獨其實展現的是一種真實的自我,心裏麵想到的,就會體現在行動上,並不意味著空虛,是自我的一種豐富與豐盈,是一個人靈魂的富足,是一場自我與本我的盛宴,一場屬於自己的獨有的狂歡。與孤單之中的自己和諧相處是人生當中的另一種境界,是心理成熟的標誌,是與自我的和諧共生。一個人隻有能夠與自我和諧共生,才能夠與這個世界達成最完滿的和諧。
這裏的“孤單”與“狂歡”都含有一種反向思維的意境,是一種相互依存的比較,裏麵有著朦朧和樸素的哲學影子。生活中,假如一個人的心態很好,那麼他即使身邊沒有多少朋友,他也會完全地釋放自我。但是一個心理空虛的人,即使身處鬧市之中,也會覺得身處荒蕪。孤單與否並不取決於一個人是否在人群間和多少人在一起,而是取決於這個人內在的心態,他的心理狀態是否良好,是否健康。
孤單是把雙刃劍,有多少人在孤單中沉淪,不能把握自己,不能夠適應孤單,失去自我,隨波逐流,毫無建樹。而學會與懂得同孤單之中的自己相處,就會與孤單中品味人生真諦,領略世間百態,沉澱心靈深處的感悟。孤單是一劑最好的良藥,將你從喧囂中解脫出來,找到最為本源的自我。
有一位先生,平日裏閑來無事,經常到一個朋友開的小店去坐坐,幫幫忙,有一次,店主買來鮮肉的時候,他就問:“這些肉能做出什麼好的菜肴呢?”店主一邊整理著手中的肉,一邊回答說:“可以做一些豬排或者燒烤。”他接著問道:“那最不好的豬肉呢?”店主笑著回答說:“肉丸子!”店主解釋說當肉作為獨立的個體一塊一塊地端上餐桌時,是必須要經得起食客的檢驗的。而隻有肉丸子這種混雜在一起的肉才可以濫竽充數、魚龍混雜。
這個故事雖然就是日常生活之中的一個簡單事例,卻蘊含著頗為深刻的哲理。當一個人足夠出色之時,他往往也是孤單的,這個孤單讓他能夠獨立地麵對問題,解決問題。而當一個人毫無個性,沒有能力之時,他能做的往往隻是混跡於眾人之間,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也永遠不可能有出頭之日。個性差異是人類進步的基礎,千人一麵,毫不差異的情況隻會導致整體的停滯不前。那些取得成就的人,身上總是有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李嘉誠在購買股票的時候和大多人不同,當別人都買什麼的時候,他往往不出手,而大多數人收手的時候,他則出手。與眾不同本身就是一種個性,也是一種能力。人生也如此,往往與眾不同的道路會走出成績。
每個人都是孤單的,但是要表現出孤單的個性,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觀點,敢於另辟蹊徑,不隨波逐流。發現孤單的特有韻味,在自己與孤單的相處之中找到自我,完善自我,發揮自我。
很多時候企業的成長是在不受人關注的時候成長起來的,對於百度這樣的公司,他們在成長過程當中不僅沒有受到國際巨頭的關注,而且也沒有受到外界、包括媒體很多關注。很多知名企業都是在孤單中成長起來的,創業之初的李彥宏也是孤單的,但是他並沒有因為孤單而停滯不前,畏手畏腳。李彥宏和眾多成功的企業家一樣,他相信自己的孤單是緣於自己具有與眾不同的能力,而自己的個性和能力經過努力一定可以大放異彩。事實證明李彥宏做到了,百度在經曆了孤單之後,終於成為互聯網最大的搜索引擎,備受矚目。
取得成功的人往往都是能夠適應孤單,懂得與孤單時候的自己相處,從而堅持自我的人。不懂得與孤單相處的人就隻能夠混在人群裏,茫然前行,一事無成。人生之路勢必嚐嚐充滿艱辛與孤獨,如同孤身去攀登一座座高山,與孤單中的自己相處,用心聆聽來自孤單的聲音,不斷在孤單之中豐盈自己,努力奮進,才能體味獨屬於自己的喜悅。
中興通訊西歐區總經理藺成在法國完成學業之後留在了巴黎工作。他工作的幾家國內外公司都是從事通訊行業的,這讓他積累了豐富的通訊業工作經驗,對國內和過激的通訊行業發展形勢都很熟悉。因為業務關係,他認識了中興的上層,所以當中興開始在西歐拓展業務的時候,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夠幫助中興打開西歐市場。藺成思考再三後決定接受這個使命,他開始了一個人在國外創業的孤單生涯。
藺成回憶了自己的孤單經曆,從剛開始他一個人拎了箱子去創辦中興法國公司,一個人跑銀行,一個人既要做經理的工作又要做員工的工作,吃盡了苦頭。就是憑借著自己頑強的努力,藺成孤單前行,在歐洲的通訊產品市場站穩了腳跟。創業的經曆雖然過去,但是每次回想起來,仍然讓人蕩氣回腸,全身充滿力量。
這種力量來自於藺成與孤單中的自己相處的過程,正因為他懂得與孤單中的自己相處,在孤單之時,不斷地鼓勵自己,並且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斷地打拚。良好的心理狀態,保證了他能夠享受與孤單中的自己相處的時光,並將這種時光作為了人生的一段豐碑,留在記憶深處,始終照耀著自己的人生之路。
為了節省費用,節約開支,藺成一個人租了酒店,既作為住所又作為公司注冊地。打電話也是買個IP電話卡撥回國內,生活簡樸,過著拮據的生活,開始了一個人與孤單相處的時光。在這段光陰裏,藺成相信自己的眼光,盡管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在那個打個電話回國都很困難的地方,出口通信設備簡直是天方夜譚。沒有人支持的藺成一個人孤單地堅守了下來,在與孤單的自我相處的時光裏,憑借著他良好的心理素質,將這個神話變為了現實。
良好的心理修為能夠讓一個人豁達,淡然,自信,能夠與孤單時光中的自己和諧相處,並在這個過程之中不斷地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激發自己的潛質。人生正是通過一次次的與孤單時候的自己相處而挖掘出自己的潛在能量。孤單之時,也是自己意識最為清醒的時刻,學會在這個時刻認清自己,找到自我,懂得與孤單中的自我相處的藝術,既是心理修為的提升更是人生之路的進步。
孤單的另一種境界是在逆境之中求生存,謀發展,創未來,很多偉大的人在艱難的逆境之中鍥而不舍,孤單奮進,終於在自己的堅持與努力下獲得了成功。
孤單並不可怕,每個人都是孤單的。敢於麵對孤單,堅持自我,本身就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引領人不斷奮進,最終得償所願。成功往往都是從與眾不同開始的,因為這種不同而不能夠被尋常的人認同,孤單在所難免。個性是成就未來的法寶,如果僅僅為了迎合所謂的大多數,而放棄自己的孤單,隨波逐流,你所失去的是獨一無二的自我,放棄了個性的人隻能是平庸的人,這樣的人在茫茫人海中毫無特點,就如同被做了丸子的肉,可以和所有的人混為一談。這時你也隻能去被人生的大浪推來推去,個性的失去,不能夠堅守孤單的人就沒有機會傲立潮頭,迎風飛揚。
課堂思想
創業之初總不免麵臨孤單,一個人孤單啟程,邁向通往成功人生的大路。一路之上堅守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與眾不同。不斷努力,品味孤單,承受孤單,個性鮮明地麵對事業與人生的挑戰。在沒有獲得成功之時,能夠忍受孤單與寂寞,終會迎來屬於成功的溫暖陽光與熱烈掌聲。
第二節 接受,然後對抗它
北大人語錄
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回頭看看,一串串的小夥子正在“頭也不回呀汗也不揩”地往上爬。再仔細看看,路上有好多塊絆腳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臉腫,有好多處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幹年的井底蛙……這種種景象的觀察,隻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麵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梁實秋
有句俗語說“既來之則安之”,古人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都是在說明這樣一個道理,麵對人生的際遇,無論是好是壞,是艱難還是欣喜,我們都先接受它。然後去麵對,去處理。
學會接受命運,接受發生的事實,坦然處之,是一種良好而成熟的心態表現。這需要光陰的打磨也需要自我的修為。
《幽窗小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這裏講的就是麵對功名利祿,聚散悲歡時候那一份坦然接受的心境。
梁實秋先生是北大學者中的一員,他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大師。先生一生經曆了國家的戰亂動蕩。麵對著動蕩的時局,風雨飄搖的生活,梁實秋先生始終用一份平和、豁達的心態坦然麵對。這是梁實秋良好的心理素養,更是多年的人格修為。梁實秋在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中寫道:“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回頭看看,一串串的小夥子正在‘頭也不回呀汗也不揩’地往上爬。再仔細看看,路上有好多塊絆腳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臉腫,有好多處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幹年的井底蛙……這種種景象的觀察,隻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麵是下坡路,好走得多。”這是梁實秋對人生哲理的體驗,更是先生對人生的感悟。
麵對現實,先生一直有著樂觀豁達的態度。他在《雅舍小品》一書中以極其樂觀的心態描述了自己當年的飲食起居,生活狀態。所謂“雅舍”實際上不過是在荒無人煙的山野之中的幾間破敗的舊屋,屋頂早已千瘡百孔。在夏日裏的雨季,淅淅瀝瀝的雨水就會不斷地從屋頂漏進房間裏。就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梁實秋先生坦然地接受了眼前的惡劣環境。還頗有興致地享受其間,為這一方陋室取名“雅舍”。梁實秋先生將自己的幾間陋室進行了分區,這樣客廳、廚房、書房、臥室一應俱全。在那個時代滿目瘡痍的國土上,梁實秋先生深知孤獨並非是他一個人的。隻有坦然麵對,營造好屬於自己的生活。
梁實秋先生是孤單的,這種孤單不僅僅來自生存環境,更是來自於內心深處對文學的構想,對社會現狀的憂慮。每個人都是孤單的,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著自己孤單、私密,獨屬於自己的那一方空間。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要能夠坦然地麵對和接受,然後去對抗它,將現實調和得讓自己能夠尋一份心情的安靜與美好,而這份美好是自己可以做主構建的。於是我們在今天還能看到那部《雅舍小品》,體味到梁實秋先生當年在雅舍之中接受現實,對抗現實的樂觀與豁達。當現實無可改變之時,接受它是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這種心態可以保持你心平氣和。而世間萬物都是具有多元性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很多個側麵,可謂福禍相依。接受了現實,平心靜氣地麵對現實的時候,你往往可以從這些看似無可救藥,紛繁複雜的現實之中找到一條快樂的途徑,找到現實裏陽光的一麵,走出一條坦途。
梁實秋先生的陋室最然簡陋,破敗,但是梁先生用自己的雙手將它布置得溫馨典雅,身臨其中便會感覺到一份濃濃的書香之感。而對於屋子漏雨,這看來很難受的事情,梁實秋先生都把它當做生活之中的點綴與樂趣來把玩,看待。將這些樂趣寫進了散文集,寫成了一部散文史上的佳作。梁實秋先生在孤單的現實之中不僅僅讓自己生活得明朗、愉快,還從接受現實的過程之中,找到了對抗現實的出路,為自己熱愛的文學之旅添上了靚麗的一筆。
可以說,在時代的大潮裏每一個人都是孤單的。我們孤單前行,現實總有些許的不盡如人意。學會接受現實,找出對抗現實的途徑。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才會讓心靈灑滿明媚的陽光。
人生在世很多煩惱緣於不能麵對事實,不能接受現狀。生活中我們也許會因為困難和挫折而感到失落,甚至頹廢起來。人一旦如此,也就意味著人生蒙塵,前途變得暗淡。想要人生克服這些消極的心理因素,就需要保持一種寵辱不驚的心態。
接受孤獨,麵對現實,然後想辦法解決眼前的問題,通過自己不斷地努力去對抗內心的孤獨,如此我們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態,讓內心變得明媚陽光起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是一種莫大的堅定,也是一種非常的孤獨。能夠忍受得住孤獨、對抗孤獨的人,最終都會成為令人羨慕的對象,因為在孤獨中他們堅守了自己的理想,找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