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曰腎疔。又名曰黑疔。其形多生於腎經絡部位。足之小指湧泉等穴。其症寒熱麵色 。治宜解毒托裏加引腎經藥治之。
六曰麻子疔。其狀肉起。頭如黍米。色稍黑。四邊微赤多癢。忌食麻子油衣。
七曰石疔。其狀皮肉相堅。色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微痛。忌砭之。
八曰雄疔。其狀 黑。四畔仰。 漿起有水出。色黃。大如錢孔。形頂凸者是。忌房室。
九曰雌疔。其狀稍黃向裏靨。亦似灸瘡。四麵 漿起。心凹。色赤。如錢孔形者忌房室。
十曰火疔。其形如湯火燒燙。瘡頭黑靨。四邊有煙漿。又如赤粟米狀。忌灸烙。
十一曰爛疔。其形色稍黑。有白斑。瘡潰流膿。有大小如匙麵。忌食沸熱食物。
十二曰三十六疔。其形黑。浮起如黑豆。四畔起赤色。今日生一顆。明日生二顆。一日增一瘡。若增至三十六。雖靈丹莫救。如未滿者可治。忌嗔怒愁恨。又名滿天星。
十三曰蛇頭疔。又名蛇眼疔。其形頭如蛇頭。有二目。似蛇眼大。苦痛甚。多生手足指頭上。宜取去其眼。係上藥。
十四曰鹽膚疔。其狀大如匙麵。四邊皆赤。有黑粟粒。忌食鹽。
十五曰水洗疔。其狀大如錢形有孔。瘡頭白裏黑靨。汁出。中間硬。忌飲水及水洗。
十六曰刀鐮疔。其狀闊狹如薤葉大。長一寸。左側肉黑如燒烙。忌針刺刀割。宜藥治之。
十七曰浮漚疔。其狀曲圓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葉大。內黑外黃。黑處刺之不痛。黃處則痛。無禁忌。
十八曰牛拘疔。其狀肉色 起 不破。無忌。縱不治。亦不殺人。
十九曰豬疔。其形圓而小。瘡口內有油。忌食豬肉。
二十曰牛疔。其形圓小。瘡口內無油。 起 之不破。有寒熱。忌食牛肉。
二十一曰狗疔。其形長而帶尖。色赤。有寒熱。忌食犬肉。
二十二曰羊疔。其形長而色白。有寒熱。忌羊肉。
二十三曰驢馬疔。其形三角。頂上有黑點。根腳赤色。凸頂。有寒熱。忌食驢馬肉。
二十四曰瓜藤疔。不計其數。其形圓長如瓜形。因食瓜毒而生。忌食瓜。
二十五曰豆腐疔。其狀白。 三日內頂陷。因食豆腐內有人汗所生。麵 亦然。
二十六曰氣疔。其形或大或小。 白如有氣。於內因感怒恚之氣而生。忌氣怒。
二十七曰鬼疔。其形亦大小不一。色青。因中邪毒之氣而生。異於諸疔。比氣疔。夜甚。令人言。
如見鬼狀。
二十八曰紅絲疔。其形赤縷縷如絲線。周身纏擾。如手足上則入心即死。宜鬆針刺去血。忌熱物。
二十九曰內疔者。言其疔生於內。髒腑上。腔裏麵。喉內。口內。與外疔更不同。甚利害。宜托毒追疔取黃上。
三十曰蒲桃疔。其形黑兼紫。如水晶。故名之。 內黑血毒水宜去之。入追毒丹。服奪命丹。托毒藥治之。
三十一曰楊梅疔。其形黑紫如熏梅狀。如遍一有梅瘡。內有一二個疔瘡。則令遍身瘡不發。須針刺其毒。入追毒丹。服土茯苓加托毒等藥。隨症治之方安。
三十二曰魚臍疔。其形如魚之肚臍狀。多生胳膊肚小腿肚上。乃手足太陽經分毒瓦斯。治宜察之加引經。
三十三曰痘疔。有大小人出痘之時。忽生此疔。則令遍身痘瘡俱不發。須急去之。內服托裏追疔藥。外有本條。
三十四曰蜈蚣疔。其形長如蜈蚣。亦有頭足。發寒熱。因食物被蜈蚣所遊之毒而生。宜雄黃定子塗之。
明疔瘡治法論
凡疔瘡取治。其法不一。當先看其緩急。如緩者一日瘡 白色而小。二日色白微大。三日色微紫。
四日色真紫。此候之緩也。急者五日色青緊小。六日色深青大緊。七日色黑如火灸瘡之狀。此最急之候。假如身上生一瘡。而他處再生一小瘡。為之應候。用針挑破小瘡。則泄其毒。謂之可治。不可治者他處無小瘡。謂之無應候。毒之甚。故不可治也。大抵疔瘡四圍有赤 腫。名曰有護湯。如四圍不赤腫。
即是不護湯。亦不可治也。疔之生者則身熱頭疼。手足溫暖。飲食如常是也。疔之危者。睛不轉。大渴而喘。唇麵青。不進食。五心腫。無有脈。四肢冷。不起床。不精神。腹痛甚於常。是有內疔也。
當詳內疔條。如治外疔。雖有三十四種之分。而其治法不無少異。當知禁忌。不可誤犯。犯之者恐難治也。
明陰陽發背癰疽論
大凡癰疽等毒。雖屬君火。而經絡壅滯。感受亦有陰有陽。陽癰則赤腫 痛。脈浮數。發熱而渴。
或大便秘。小便赤。瘡亦紫赤。皆熱之過極。宜服內疏黃連湯。外以洪寶膏敷貼自愈。如陰毒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