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事時間長固然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有時相處時間並不長,但隻要同心協力,相互支持、彼此關照,能引起對方的好感,同樣可以建立難忘的交情。有這樣兩個軍人,一個在司令部當參謀,另一個在政治部當幹事,平時並沒有什麼交往。有一次部隊拉練,他們兩人作為工作組成員被分到了一個連隊。部隊每天走百裏路,行軍路上,他們互通情況,收集材料,一起幫助連隊組織好行軍,為解除戰士行軍的疲勞,還輪流作宣傳鼓動;腳上打了泡,每到一地,互相幫助對方挑泡,買了吃的一起分享。就這樣,行程千裏,圓滿完成任務,兩個人也結下了深深的交情。20年後,當了部長的參謀到外地開會,還專門繞道到某陸軍學院去看戰友。兩人見麵,憶起當年一起行軍,分吃一隻蘋果,一起追野兔子的情形,不消說多麼高興。你看,十天的交情,記了一輩子。
2.培養與朋友的共同興趣,以達“趣味相投”的高度
有時候因為共同的愛好、興趣,也可能成為彼此交情的紐帶。比如,都愛下棋,在路邊棋場相識,相互成了棋友;都愛垂釣,在湖邊相遇成了釣友……這樣共同的東西把彼此召喚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結下了友情。某軍校外麵有一條清幽的小路,早晨常有人到這裏跑步鍛煉。一位姓王的教員和一位姓高的教員,每天跑步之後在這裏相遇,然後一起散步,邊走邊聊天,由一般的寒暄到互相了解。兩個人都愛好寫作,少不了交流體會看法,彼此雖沒有物質的交往,隻是一種信息和思想觀點的交流,但依然有很強的吸引力,都覺得受益非淺。時間長了,共同語言越來越多,形成了習慣,不管春夏秋冬,不約而同準時到這裏會合。後來,老王調到北京還經常打電話來問候,保持著密切的聯係。
3.杜絕“一次性交際”的心態及行為
勿庸置疑,在某些“實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謂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煙,我給你幾塊錢,就像借債還錢,概不賒欠。這種一次性的交際行為看似灑脫,實則包含了太多的困惑與無奈。誠然,受助者也許在短時間內不願再次開口求助,而實施援助行為的一方其實也沒有必要固守“事不過三”的古訓,當人家確實有困難而無能為力的時候,盡管你已經幫助過他,盡管他不好向你開口,但作為知情者,你不應無動於衷,而不妨再次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事實上這種“後繼有人”的交際行為能夠贏得更大的“人情效應”,即使受助者一時無力給你回報,但你的行為風範,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曉。
4.口渴以後再送水
雪中送炭往往要比錦上添花帶給他人更多的溫暖和感動。我們內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緊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們在急需的時候遇到別人的幫助,則內心感激不盡,甚至終生不忘。瀕臨餓死時送一個饅頭和富貴時送一座金山,就內心感受來說,完全不一樣。有某種愛好的人遇到興趣相同的人則興奮不已,以為人生一大快樂。兩個人脾氣相投,就能交上朋友。
三國爭霸之前,周瑜並不得意。他曾在軍閥袁術部下為官,被袁術任命為一個小小的居巢長,也就相當於一個小縣的縣令。
這時候地方上發生了饑荒,糧食問題日漸嚴峻起來。居巢的百姓沒有糧食吃,就吃樹皮、草根,活活餓死了很多人,軍隊也逐漸失去了戰鬥力。周瑜作為父母官,看到這悲慘情形急得心慌意亂,不知如何是好。有人獻計,說附近有個樂善好施的財主魯肅,他家素來富裕,想必囤積了不少糧食,不如去向他借一點,先度過難關。
周瑜帶上人馬登門拜訪魯肅,剛剛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說:“不瞞老兄,小弟此次造訪,是想借點糧食。”
魯肅一看周瑜豐神俊朗,顯而易見是個才子,日後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現在隻是個小小的居巢長,哈哈大笑說:“此乃區區小事,我答應就是。”
魯肅親自帶周瑜去查看糧倉,這時魯家存有兩倉糧食,各三千擔。魯肅痛快地說:“也別提什麼借不惜的,我把其中一倉送與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聽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饑饉之年,糧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魯肅的言行深深感動了,兩人當下就交上了朋友。
後來,周瑜當上了將軍之後,牢記魯肅的恩德,將他推薦給孫權,魯肅終於得到了展示才華,開創事業的機會。
人對雪中送炭之人總是懷有特殊的好感。對身處困境中的人僅僅有同情之心是不夠的,應給以具體的幫助,使其渡過難關,這種雪中送炭,分憂解難的行為最易引起對方的感激之情,進而形成友情。
第四節 做大靠山,做大自己
在現代經濟活動中,很多人想辦實業而又身無分文;想施展經濟才幹而苦於沒有舞台;想發展自己的企業而經濟力量不足,那麼如何覓得一條妙計或方法從而找到捷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呢?這時候常用的方法就是借助他人的力量,為自己的發展謀劃。
1.做大靠山
企業管理者在創業之初,往往要曆盡艱辛。為了成功提升自己的實力,他們不懈地尋找各種支持與扶助,尋找那些對自己的經濟命脈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的關鍵人物和能決定其成敗的實權人物,以使自己的事業得到庇護,使自己的實力得到充實。用心去經營自己的靠山,倚靠那些權勢可炙的關鍵人物,必將給你帶來無盡的機遇和財富。
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曾說:“當一個人關注自己並轉到借助別人的力量比獨自勞作更有效益時,標誌著他的一次質的飛躍。”這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每一位企業管理者,都應當深深銘記於心。
有誰能夠從不依靠別人而取得巨大的成功呢?從當今世界頂尖級的富豪,如李嘉誠、王永慶,到聲名顯赫的財主如日立、三洋、鬆下或者福特、洛克菲勒等公司的老板,都不敢拍胸脯大聲吼:“我隻靠自己的錢,幹自己的事,就賺了許多的錢!”因此,對於一個優秀的有遠見的企業管理者來說,要實現自己的宏偉發財計劃,關鍵不在於自己有沒有實力,而取決於會不會倚重外界事物,倚重他人。即使眼下沒有本錢,勢單力薄,但是如果善於倚重他人,離財富的距離就不遠了。
春秋戰國時期,呂不韋是一個“家累千金”的大商人。在秦昭王42年,他在邯鄲做買賣,偶然遇到了被秦王送到趙國當“人質”的秦公子異人。天生善於撲捉商機的呂不韋憑著職業敏感和政治眼光,立刻看出此人如果發達,必將成為他的最大靠山,為他帶來巨大財富,於是下定決心利用異人做一筆一本萬利的政治投機生意。在呂不韋經過一係列陰謀活動後,異人回到秦國當上了國王,而當初對他百般名利的呂不韋則當上了秦國的相國,軍政大權集於一身。呂不韋成功的尋找到了靠山,並且做大了靠山,對他來說,之後,就是名利雙收了。
呂不韋的通過做大靠山而做大自己,這和當時的曆史背景有關係,現在的企業管理者不能一味地仿效。但是,從他成功的例子中,至少告訴我們投資要有長遠的眼光。特別是在當今市場經濟越來越正常化,法津法規也隨之健全的背景下,作為企業管理者,不深謀遠慮肯定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失敗。無論何時,要相信“有備”才能“無患”。努力經營自己的靠山,是一項可保自己全勝的投資。
胡雪岩也是一個善於尋找靠山的人,他雖出身寒微,但卻有一顆勃勃雄心,並且處心積慮的謀求自身發展。為此,他才敢於孤注一擲,以自己的微弱之力,在亂世之中把王有齡捧了出來,在王有齡身上下注。
胡雪岩拿飯碗換銀票資助王有齡,這件事開始做時,就是有著長遠目的的,他相信王有齡將來定會發達,這是一次賭博,也是胡雪岩的第一筆投資,這需要勇氣,更要有長遠目光,平常人求利在現在,而胡雪岩求利在將來,正所謂“放長線釣大魚”,一旦王有齡官場走紅,胡雪岩是他的大恩人,自然功不可沒,且會跟著沾光,那時,他的錢就會發揮巨大的作用了。
果然不出胡雪岩所料,王有齡因為有了胡雪岩的傾禳相助,得了機會補了實缺。他知恩報恩,在日後的仕途中極力為胡雪岩鋪平了經商之路。
而有了王有齡的蔭庇下,胡雪岩不再做錢莊的“小夥計”,開始自立門戶,販運糧食。他在官與商之間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自此他走上了從商的坦途,事業日漸發達。
有了王有齡這個大靠山,依仗他的權勢,胡雪岩在商場上的生意越來越大,積蓄也逐漸增多,羽翼漸豐。因為有了王有齡這個官聲好、升遷很快的靠山,胡雪岩發現自己麵前突然鋪開了一個商業新世界。糧食的購辦民轉運、地方團練經費與軍火費用、地方厘捐、絲業,各個方麵的錢都源源不斷地往胡雪岩所辦的錢莊流進來了。
胡雪岩還是一個小夥計時就傾其所有,把畢生的賭注都押在落魄書生王有齡一人身上,這體現了胡雪岩“識人”的眼光,更展示了他精於尋求有力靠山的心計。而事實更加強勢地證明,胡雪岩為結交王有齡所做的投資是絕對正確的。
很多企業管理者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於他們深諳經營靠山之道。
沒有本錢或者沒有足夠的實力並不十分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自知之明,自以為是。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不懂得去借用別人的實力為自己求得生存和發展。這樣的人肯定難以有大作為的。
古人說:“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多;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遠。”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借取外界力量的重要。很多成功的企業管理者對這一點看得清楚,因而十分注意在尋找靠山上下功夫,零用他們的實力,為自己開發出滾滾財源。
有許多商人具備發現將來可能發跡的人的眼光,在這些人身上進行政治投資,為自己的將來謀取利益。
事實上,古今中外的富商巨賈都是極為重視結交與自己利益攸關的關鍵人物的。古語說:“朝中有官好辦事”,有了鐵打不倒的後台的支撐,自然可以借勢取利。所以要想斂財,增強財氣,用心經營自己的靠山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黃金法則。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結交與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的人物,找到支持自己的靠山,必然無往不勝。
2.做大自己
每個人都會為做大自己的人生而不懈努力,衡量人生的得失或許多多少少和自己的人生格局和自己的大有關,因此成功的做大自己就顯得特別有意義。
美國通用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說:“財富是成功的一種象征符號。財富的獲得者都有一個夢想,想在自己人生之路上成為一個最完美的人,最為關鍵的是要從了解自己開始,然後爭取突破自己,做大自己。”
中國的財富超人李嘉誠就是這樣一個巨人:他從零開始突破自己,懷著強烈的做大自己的願望,從各方麵經營自己的財富戰略,逐步由小而大,由弱而強,登上了世界財富巨人的行列。有人說李嘉誠得以做大是時運所致,其實,李嘉誠成功的秘訣與其的努力至為相關。
“大”字是很多場合成功的象征。那麼如何才能做大自己呢?這是李嘉誠思考的重點問題。李嘉誠白手起家,最後能成為華人首富,自然是“大”的標誌。但是這個過程卻需要苦心經營的。李嘉誠一步一步由小到大,成就了一生大業。“大”分兩種,一是外大,二是內大,前者最忌外強中幹,後者最忌錯估自己。李嘉誠的“大”,是其在能力基礎上顯示出來的實力之大。
李嘉誠的成就自己做大自己的夢想完全出自於自己對成功人生的期盼和努力,他善於經營自己的每一步,並把每一步都視為開拓人生的重要環節,所以他贏得了人生。實際上,任何人的做大自己的夢想,光靠想是想不出來的,必須要有付之於實際行動的商家氣魄。經商的目的就在於賺錢,但賺錢的手段是各種各樣的。在猶太人的賺錢術中有一句名言:“賺錢是從機遇開始的。”李嘉誠自然是一名賺錢高手,他懂得如何做大自己,收放結合,懂得乘虛而入,懂得舍小取大,凡此種種,都說明李嘉誠善於把握商機,在各種商機中謀劃布局,把一個個賺錢機會牢牢掌握在手中,成就了一個巨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