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推崇“善良教育”
博客
作者:劉鍇
在德國,孩子生下來後,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兩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學會自立,二是教育孩子從小有愛心,進行“善良教育”。
這種“善良教育”從愛護小動物開始。在德國,很多家庭養了小貓、小兔、小狗、金魚等小動物。這些小動物不僅是家庭寵物,也是父母們有意為孩子養的“實物教材”——家長們手把手地教孩子們飼養、護理小動物,使他們在動手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小生命。這種“實物教學”往往會收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為了配合家庭內的“善良教育”,幼兒園裏也飼養了各種小動物。老師把這些小動物“分發”給孩子們,由他們自行喂養。在喂養過程中,老師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寫出“飼養記錄”,並說出所喂養小動物的可愛之處。小學設有“善良教育”課,學生們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錢“認養”學校裏的各種小動物。
每學期開學第一周,很多小學都要舉辦以“善待生命”為主題的討論或作文比賽,優勝者將獲得校長和當地官員頒發的獎章和證書。
這些體現了德國人的教育共識:小時候有愛心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有用的人。
在德國,助人為樂蔚然成風,這是家長們對孩子進行“憐弱教育”的結果。同情和幫助弱者是德國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德國家長定期帶孩子到養老院、貧民區等地,鼓勵孩子們為老人洗衣服、打掃衛生,為生活貧困的人購買禮物、食物等,以此引導孩子們關注弱勢群體、幫助弱者。大街小巷內有很多誌願者,引導、教育孩子們幫助弱勢群體。
為使“善良教育”更加明晰,一些學校還開展了“反麵教育”,對那些在學校裏恃強欺弱的“霸王學生”進行處理,召開有家長、社會人士、學生三方代表參加的“公示大會”,把學生的種種不良表現公之於眾,做到公開、公正、公平,讓學生受到警示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