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輿論沒有變化,卻恰恰印證了王庸的論斷。
多數人還在觀望,還在等“子彈飛一會”。所以他們不開口,不發表意見支持任何一方。網絡上能看到的自然也就隻有那些黑王庸的人。
直到淩晨三點鍾,一位明星的微博忽然更新,發表了一段力挺王庸的話語,才宣告子彈正式落地。
那位明星的名字出乎多數人預料,赫然是薛傑。
在外人看來薛傑跟王庸也僅限於一麵之緣,在《國學論劍》上有過一次做節目的經曆。除此之外兩人應該沒有什麼交情。
於情於理,這個時候站出來的都不該是薛傑。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偏偏就是薛傑站了出來。
“我不知道現在有些人到底怎麼了,一邊喊著文化傳播,另一邊卻做著閉關鎖國之事。他們認為華夏文化是優秀的,理應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我也這麼認為,被他們攻擊的那個人同樣也這麼認為),但是他們卻忿然於在華夏文化中發現其他國家的文化碎片。一旦發現,就認為是玷汙,認為是賣國,認為是不忠。狠狠將旁人批判一通,居高臨下,慷慨激昂。
批判完畢,關掉微博,然後打開一部美劇或者東洋動漫,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大家不覺得可笑嗎?
文化的傳播源於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就是不畏懼其他國家文化的碰撞,不畏懼其他國家文化的衝刷,一發現別國文化就開始大呼小叫、百般驅趕,那不叫自信,那叫自負。
我隻是一個歌手,我懂得不多。但是我也知道華夏傳統文化中存在大量的舶來文化,譬如佛教文化,就是從天竺傳來,幾經變化最終成為華夏特有宗教文化的。這就是文化自信,從不害怕外來文化的侵入,管你來多少,最終去蕪存菁,全都變成華夏的!
我寫這些東西,經紀人已經臉色很難看了,具體的我就不細說了。總之,我希望某些人既然做不到支持,那也別成為絆腳石。
在華夏文化未來的傳播道路上,沒有我可以,沒有你也可以,但是沒有他,絕對不可以!”
三點鍾,已經算是一個萬籟俱寂,盡皆入眠的時辰了。
但是作為微博粉絲量第一的明星,薛傑這條微博一經發出,仍舊收到了海量的評論。
“薛傑這是在說誰?我怎麼一頭霧水啊?”
“兄弟,你是多不關注新聞啊?很明顯這是在說王老師啊!文化傳播、文化碰撞,分明就是指《國學正典》引用安倍晴明思想的事情。今天整個網絡都爆炸了,你竟然一點不知道?”
“媽的,才一天沒看新聞,就感覺自己落後了。話說王老師都有人攻擊?大家不覺得這段時間王老師被攻擊的頻率高了很多很多嗎?好像比以前加起來都多呢!”
“樓上這麼一提醒,好像還真這麼一回事。按理說一個載譽歸來、為國爭光的學者,不說民眾夾道歡迎吧,起碼不應該這麼多人謾罵吧?但是王老師卻像是邪了門一樣,三天兩頭被人拎出來攻擊一次。要說背後沒有什麼貓膩,我是不信的。”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想都不用想,無非利益之爭罷了。這種套路跟當年咱們家薛傑一炮而紅的時候何其相像?當初薛傑拿了最佳歌手,民眾一片讚譽,但是網上卻莫名其妙多出來好多詆毀的帖子。眼紅病,人人都有,尤其是生活在聚光燈下的名人們,更見不得同行好。郭德剛不是說過‘說相聲的盼著死同行’嗎?何止說相聲的,文娛圈都這個德行!”
“樓上老哥一針見血!另外薛傑這段話說的真棒,有些糞青真的是純粹為了反對而反對,缺乏最基礎的文化自信。實名製支持王老師!”
……
薛傑的粉絲對王庸一直抱有好感,再加上薛傑的公開力挺,當即就成為網絡上一股不可忽視的聲音,幫助《國學正典》扭轉了一些評價。
但是,不少人還在觀望,尤其一些孩子家長。他們不在乎文化之爭,不在乎文化自信,他們更在乎的是這個本來他們準備拿給孩子看的《國學正典》,到底還夠不夠“正”?會不會對孩子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多數家長並沒有判斷力。就如當初哄搶食鹽一樣,許多人盡管心中認為可信度不高,可仍舊不可避免湧入超市,將一袋袋的食鹽搶回家。
盲從跟盲目質疑,是許多人的通病。也是人類作為一種群居生物難以躲開的一種心理現象。
……………………
翌日一早,周道鯉等人就相約在早茶店,一邊吃早點一邊商討事情。
薛傑的反應,出乎周道鯉的預料。周道鯉沒想到薛傑這種大明星會主動站出來為王庸擋子彈。
隻是,周道鯉卻並不在意。在他眼裏,薛傑再紅也不過是一個戲子而已。在古代,往好聽裏說,叫做“清吟小班”,一個心情不佳,喊他們一聲“吃腿兒飯的”,他們也不敢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