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可樂放在馬路邊賣2塊5,放在超市賣5塊,放在五星級大酒店可以賣25、可以賣50,同樣是一杯可樂,你願意放在哪裏賣?
上個月,給老婆1800元買了一部最新款的時尚手機,她愛如至寶,一有空就拿在手上把玩。這是我和她花了整整兩天時間跑了大半個城市的手機店,挑來揀去,反複比較,總算讓她稱心如意,價格低,款式和功能又好。看著她的高興勁兒,我的心裏也充滿了陽光。可是她走了一趟朋友家,回來的高興勁兒就消失得全無影蹤了。她說她那朋友最近也買了一款同樣的手機,才花了480元,另外每月還贈15元話費,贈20個月,等於手機隻有180元!聽到這個消息我也大吃一驚,天下那有這樣的好事?弄明情況,原來是老婆朋友的兒子今年上了大學,那款手機在他們學校進行助學活動,隻要憑學生證購買就能享受到如此優惠。老婆朋友的兒子上學前才買了一部新手機,但又不想錯過這個大好時機,就買了給他媽。為什麼同樣一部手機在校園裏和櫃台上的價格差別竟這麼大呢?
難道真是商家慈悲為懷,進行助學活動嗎?企業的性質是贏利,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不是慈善機構,雖然我們不能否認商家有這種崇高動機的存在,但其主要還是為擴大市場,提高利潤的一種價格策略。這種價格策略在經濟學上叫“價格歧視”,即出售完全相同的產品或提供完全相同的服務,卻對不同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錢。話說白了,也就是同樣的東西,給不同的人賣不同的價錢。咋一看,還真有點讓人費解,這不明明是在看人下菜碟嗎?沒錯,商家就是在看人下菜碟,這種行為表麵看來很不合理,但隻要運用得恰到好處,卻能夠達到商家提高利潤和消費者滿意的效果。還拿賣手機來說吧。手機對學生來說需求彈性較大,學生一來經濟不獨立,二來手機屬於可用可不用的東西,如果價格過高,大部分學生會選擇不用,這樣商家會失掉很大市場,所以商家給學生的價位極低,這樣看似以成本價甚至不足成本價賣學生,但卻獲得了更多的用戶,實際上商家仍能獲利。隻要你買了手機,你就要打電話,產生話費,況且大多數學生都是遠離家鄉異地求學,有了手機會更頻繁的和親人朋友聯係,每月的話費將不是一個小數目。
另外商家還實行了一些輔助策略,如每月贈送話費等,以刺激你多打電話。這樣商家擴大了市場,提高了利潤,學生也從中得到了實惠。而對於像妻子這樣的社會上的人,對手機的需求彈性相對就小,現代社會,工作、交際離了手機簡直就寸步難行,所以盡管價格高一些,你還是會買的。商家這樣做,並不害怕你說他不公平,更不怕你向消協投訴,他們的做法不僅符合經濟規律,而且還有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妻子不高興歸不高興,但也毫無辦法。其實隻要多加留心,生活中商家對我們實行“價格歧視”的現象隨處可見。電對於企業和家庭是完主相同的商品,但是工廠要開工,沒有電是萬萬不行的,貴一點也得買,而對於家庭來說,電費貴了,就少用一點,貴得實在到了用不起的地步,點蠟燭算了,如果便宜了,就會多用,甚至做飯連天然氣都替代了。所以電力公司賣給工廠的電就貴一些,而普通家庭就便宜得多。再說工廠用電是投資,家庭用電是消耗,倒也合情合理,所以工廠用高價電,工廠沒話說,家庭用低價電,需求也不會下降。這樣一來,電力公司的總利潤就增加了。
航空公司也常常采用價格歧視,公務乘客辦公事趕時間,不得不乘飛機,而私人乘客辦私事卻並不一定非要乘飛機,所以同樣航班,同等艙位的機票,公務乘客的價格就高,航空公司為了把打算坐火車的私人乘客拉來坐飛機,就用低價吸引。飛機起飛前你急匆匆來買票,說明你有急事要辦,價格就高,如果你通過旅行社提前定票,旅行社以團體形式定票,價格就低。我們平時坐車,兒童半票,老年人可以憑老齡證優惠,成人全票,這也是價格歧視,因為成人因工作、辦事等必須坐車,對坐車的需求彈性小,而兒童和老人的需求彈性就大。同樣的電影,電影院一般對兒童實行“半票”,舞廳為了拉攏舞客,常常隻對男士賣票,女士免費,這些仍是價格歧視。有些醫生、律師、畫家等也在對自己的顧客實行價格歧視,對有錢的顧客收取很高的費用,而對於一般的顧客則收取較低的費用,尤其是畫家,在這方麵更加明顯,對於那些有錢企業家,一幅畫可以要到幾萬十幾萬,而對於一般的普通人,給一點潤筆費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