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天長地久有時盡,勸君莫相思(3 / 3)

陌縉痕微微眯起眼睛,道:“北方。”

蘇夜洵一怔,其身看向北方,似是領會了陌縉痕話中之意。

靖韙三年七月,洵王下令命三隊暗衛北上,暗查堯氏一族下落。

同年八月上旬,三隊暗衛陸續趕回。

同年八月二十,洵王領建平王逸軒北去。

童年九月中,到達暗衛所查得的地點。

翠峰碧雲處,青煙嫋嫋間。

站在歌離穀外,尚未進去,蘇夜洵便明白那堯氏一族先人為何選擇此處作為閉世之所。若論起來,這裏沒有絲毫北方該有的幹燥、風沙與惡劣氣候,有的隻是丹山碧水,翠山青峰。

那穀中之人似乎早已算到今日會有客人到訪,早早安排了人在那裏接應。隻是,能進入穀中之人隻有蘇夜洵和逸軒,其他人便隻能在外麵尋個住處等候。蘇夜洵與他們約定十天,十天之後,他們在這山腳下會合。

初入穀中那三日,蘇夜洵和逸軒幾乎一直待在住的地方,穀中四處皆是各種鳥獸,除了給他們送飯的,沒有人領著他們出去,他們哪裏都去不了。好在蘇夜洵和逸軒耐性都不錯,既然不能出門去,便尋來棋盤下棋。

第四天,開始有人帶著他們在穀中走動,告訴他們歌離穀的由來和堯氏一族先人的一些事情。

第七天,陸續有怪人前來與他們打招呼,陪他們下棋,談經論道,問及世事。

第九天,終於有人帶著他們進了一間年代久遠、看似破舊卻古韻繚繞的石屋,穀主便在內等候。

甫一見到蘇夜洵和逸軒,他就嗬嗬一笑,道:“二位倒是沉得住氣,竟未曾聽你們主動問及絲毫有關歌離穀之事。”

蘇夜洵淡笑,道:“前輩神機妙算,早已知曉一切,安排好一切,晚輩又何須多問?”

穀主又問:“你不怕我們害你?”

蘇夜洵看了逸軒一眼,逸軒抿嘴一笑,道:“這裏的人與鳥獸同棲為友,連一隻小動物都不忍傷害,又怎會傷害我們?”

穀主看著二人不由淺笑,道:“堯氏族人遵從先人之命,百年之內不得出穀入朝,百年之後若得明君,方可出穀相助。”他說著看了蘇夜洵一眼,又看了逸軒一眼,問道:“可是,身為一國之君,你又要如何保護我堯氏族人?”

蘇夜洵眉角頓然一動,卻不能開口,這問題問的是逸軒,那他就必然看出逸軒是繼位之人,堯氏族人出不出山,就隻能看逸軒答得好或不好。

逸軒眉頭稍稍一皺,想了想,繼而挑眉一笑道:“堯氏並非隻能是‘堯氏’。”

穀主和蘇夜洵都疑惑地看著他,等著他的下文,隻見他身手指了指穀主手邊的筆,道:“借穀主前輩紙筆一用。”

紙上寫出的字是——珧(yao,第二聲,同“堯”)。

與王相伴,亦可為珧。

蘇夜洵眼底劃過一絲欣喜笑意,隻見穀主雖未出生,卻淡淡點頭,無聲一笑。

走出石屋,壓在心底多時的石塊終於放下,二人這才去注意周圍的一切,但見入眼皆是清和明麗。

行人來來往往,四下裏奔走,個個笑容滿麵,像是遇到了什麼喜事。再看他們手中,捧著大大小小不一的禮盒,上麵貼著“囍”字,穀內四處也都是張燈結彩,好不熱鬧。

蘇夜洵看了看身邊的穀主,問道:“莫不是穀中今天有大喜事?”

穀主嗬嗬一笑,點頭道:“是有喜事,不過不是今天,是明天。明天咱們歌離穀裏要辦一件喜事兒,有人娶親成婚。”

蘇夜洵忍不住輕聲笑了笑,道:“那到真是大喜事兒。”

逸軒本無心聽他們談話,一直未出聲,突然一道白色的影子從眼前一閃而過,甚是眼熟,逸軒擦擦眼睛再仔細看了兩眼,頓然就大吃一驚,道:“靈影!是靈影!”

聞言,蘇夜洵也吃了一驚,順著逸軒指的方向看去,卻沒有看到任何東西,然逸軒臉上的驚愕又讓他心下疑惑,道:“逸軒,不可一驚一乍。”

“可是四叔,我真的看見靈影了。”

蘇夜洵道:“許是這穀中的其他靈物。”

“四叔,我……”

“嗬嗬……”穀主笑道:“那小狐貂確實名為靈影,正是那對新人帶來的。這狐貂甚是聰明靈敏,穀中之人無不喜歡。”

聽他之言,似乎意有所指,蘇夜洵看了他一眼,頓然就怔在原地。

他想起衣凰那日身受重傷之後說過的話,她說:“玄凜,你答應過我的事情,可還記得?”

她說:“玄凜,你可還記得你說過的歌離穀?你答應過我若有朝一日你放下手中權勢,便與我一起隱匿穀中,你說,穀中很安寧很平靜……你還說,會補我一個平凡的婚禮……”

歌離穀,婚禮,靈影!

豁然間,他想要的答案就出現在眼前,觸手可及。

第二日一早,穀中四處皆是歡鬧一片,鼓樂之聲不斷,處處芬芳。

蘇夜洵與逸軒一道站在通往出口的路口,靜靜看著花轎從麵前不遠處的路上經過,朝著裏麵去了,可他卻強壓住想要追上前的腳步,沒有邁出一步。

直到花轎和送行的人們離開了視線,蘇夜洵這才緩緩閉上眼睛,嘴角有一抹滿足而又寂冷的笑容化開。

“軒兒,我們走。”

“嗯。”

靖韙三年十一月,冬至。

嘉煜帝因病退位,鎮國公慕古吟在群臣麵前選讀傳位詔書,皇位傳於洛王之子建平王逸軒,任洵王殿下為輔政王,命群臣百官從旁協助,共治天朝盛世。

逸軒繼位,稱宓曜帝,改元祿平。

祿平元年冬至,宓曜帝領群臣跪拜,行祭天大典。

祿平同年十二月,宓曜帝平謀士世家許家之冤,正其命,從此許家為天朝所用。

其後,宓曜帝識人善用,對內,廣納賢才,不以出生評其才,不以財富定其能;對外,與周邊他國異族交好,互通往來有無。無論哪一點,都表現出與其年齡極不相符的沉穩與老練,引得天下賢士齊聚於一堂。

自此,祿平盛世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