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的關係在共同相處當中表現的很融洽。而秦國國內在冶金方麵有了重大突破。秦國大學的冶金專業探究出了酸性煉鋼法和堿性煉鋼法。並且在高爐,平爐的基礎上,一種轉爐也出現了。雖然在實驗室小規模試驗了一下。但這項發明成果足以改變秦國目前嚴重的鋼材需求。
隨著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對鋼鐵的數量和質量的需求越來越高。人們開始尋求新的更加有效的煉鋼方法。秦國的工程師們也不斷的做研究。
但加壓試驗不斷進行探究的時候,一些人開始想到利用一種在鐵水中不斷的用加壓設備吹入氣體來煉鋼。這種方法已經存在很久了。化學實驗總是在一些瓶瓶罐罐進行,這是因為液體總是能夠加快反應速度。那麼,鐵水也是一種液態。為什麼不能這樣做那。於是,一些軍事工程師開始主動研究。
牛品就是這樣一個獨特想法的人。他提出將熔化的生鐵放入轉爐內,吹進高壓空氣,使生鐵中所含的矽、錳、碳、磷燃燒掉,從而煉出鋼來。他的兒子牛小二為此還發明了梨形可動式轉爐,這種轉爐隻花10分鍾就可把1000石鐵水煉成鋼。若是用攪拌法需幾天時間才能完成。
但牛氏父子研究出來的是酸性轉爐,在酸性轉爐環境中,磷很難被氧化除掉。這個情況,對選礦要求實在是太高了。北方的鐵礦對此無法接受。這也讓這種剛剛發明出來的煉鋼法沒有得到文陽公司的認可。
雖然這種方法不可行,但卻並不是沒有改進的餘地。大學的另外一位冶金工程師改進了酸性轉爐煉鋼法。
李可提出了堿性轉爐煉鋼法,即采用白雲石高溫燒成的熟料,混合焦油做成堿性的耐火磚爐襯,冶煉過程中吹入空氣並加入生石灰。這樣便使整個反應在堿性高溫條件下進行,被氧化的磷與石灰結合起來,殘留於渣內而不返回鋼內,脫磷問題因此得以解決。他的方法很快就獲得了技術專利。並且被北方的文陽公司所采納。
而李可也得到了冶金顧問的職務為文陽公司知道煉鋼。很快,北方通過電報傳回煉鋼成功的消息。這個消息在第一時間通知給了秦王知曉。秦王在相關技術人員的反複解釋在終於明白。秦國掌握了一種在十分鍾內就可以冶煉出1000石鋼鐵的方法。秦王高興的不得了。
鋼的需求一直是秦王很擔心的。因為大炮需要很優質的鋼材才能堅固牢靠。還有大量的槍也需要鋼。現在能一下子煉出這麼多鋼。秦王都高興壞了。很快他讓王室銀行出資參與修建鋼鐵廠加快冶煉鋼鐵,以便提高鋼鐵產量,滿足秦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