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他的所見所聞中找到了答案。秦國可以吞並六國。但卻要付出很高的代價。這個代價讓秦王非常擔憂統一之後的情況。而尚文給出了另外一條道路。以秦國的經濟發展來吸引六國的歸附。這是一個大膽另類的嚐試。尚文的出發點是減少統一的傷亡代價。但卻創造出了另外的統一之路。

而這也是範增頓時醒悟的原因。火車可以直通秦國新建立的州。在哪裏。秦國吸引了大量的六國民眾。有趙國人,韓國人,燕人,楚人。但他們都是秦人。因為秦國的經濟發展把他們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六國人過上了以往六國從來沒有過上的好日子。這種經濟發展後的舒適生活讓他們正在漸漸的融合起來。六國這種地域上的差距開始消融。取而代之的秦人的那種強大吸附感。認同感。這種吸引力很強大。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秦國經濟拉動周邊趙國,韓國,楚國經濟下。各國民眾放棄國家地域狹隘的意識混合以秦國為基礎的新華夏意識。這是民族意識的初步融合。以往那種地域差別消失了。新華夏正在誕生。

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也是範增的意外發現。六國在經濟融合下混成一個新的華夏。雖然他們是新秦人。但卻是一個嶄新的新民族。

對外作戰。特別是對少數遊牧民族的戰爭讓這個還不穩定的新民族開始穩定牢固起來。血都是一樣的在對另一個異類的打壓下。這種民族認同感一下子親切起來。什麼趙人,楚人,秦人。大家都是一類人。

這是外部施壓。內部。秦國經濟一片大好。對六國出兵停止讓六國開始改變對秦國的看法。特別是經濟帶動和報紙宣傳。讓這種內部吸引越來越強。特別是秦國的低稅政策。讓民間很多人都想快速的成為新秦人。

當半兩代替兵器。當新式武器用在消滅那些欺負華夏的少數遊牧民族的時候。華夏以秦為強有力的凝結力量凝結起來。

範增看到了不曾看到的新希望。他都五十多了。他已經不在年輕。但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年輕了很多。那是一種年輕才有的朝氣。他衝動了。決定加入秦國新的統一之路上來。

秦國聘請顧問的消息傳來。範增看到了機遇。他決定抓住機遇。所以他立即坐火車從北方趕回來。盡自己的力。為新華夏盡責。

秦國的影響力正在加強。這不是單純的武力增加。而是一種內在的力量。不是暴力。而是凝結力。他要把分散的華夏凝結起來。不僅僅是地域。還是人心。團結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