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借助這樣的地理優勢的地區積極的展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特別是從秦國大量走私軍火武器到齊國。同時又從秦國進口各種商品倒賣給楚國。韓國在貿易的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倒貨絕色。
而秦國商人大多處於數量訂單的意識。他們開始依靠大量產品流水線作業以及工業化生產模式大肆的出口商品到韓國。韓國人則廉價的拿到商品開始大規模的衝擊其他六國。
秦國扮演了生產者的角色。而韓國則是一個賣貨者角色。韓國把大量秦國商品運到齊國,楚國大肆倒賣。
比如在楚國。絲帛是貴族家穿的衣服。普通人家是穿不起這樣的衣服。但秦國的混紡麵料極大的滿足了楚人對衣服的需求。特別是秦國的衣服色彩多樣化。秦國出現了大量使用硫化物為染料的近現代印染技術。各種不同比例的混紡品極大的滿足了人們對絲帛的需求。秦國將絲,和麻按照不同比例進行混紡。這種布料有絲的滑順,又有麻的耐實的特點。特別是冬天加入羊毛的布料還有防寒的功效。不僅僅是混紡。還有大量的毛衣。皮靴,以及各種款式的皮包。價格方麵有絕對大的吸引力。
倒貨的韓國人很多很多。上至貴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在大肆的倒貨。自行車成為起步階段必備之物。三輪車也是韓國工匠自行發展的產物。他們通常是全家出動。回來的時候把自行車和三輪車都賣掉了。換來的則是大量的土糖,稻米人們依然沒有找到一種可靠的稻米使用方法。這個時期稻米依然是水煮為主。味道很不好。但這確實是楚國能拿出手的東西。這些東西需要通過物物交換收集起來。最後統一賣給大貴族。他們組織人手拉回韓國。接著運往秦國。
秦國產品生產的很多。這就導致價格很低。通常楚國人用一石米可以換來十尺布和一雙皮靴。或者是三件成衣。秦國的衣服異常的結實。這是他們樂意的事情。低價的商品無形之中衝破了楚國的經濟防線。麻,絲,甘蔗,橘子都是秦國重要的原料。通常這些東西能夠大量的換回他們想要的東西。於是,人們為獲取更多他們想要的東西開始不再種植莊稼。而是大量的麻,桑樹。橘樹。而這些東西可以換回可口的罐頭,麵粉,以及韓國人的各種小吃。
隨著這些原材料源源不斷的在韓國積累。韓國開始在秦國租界區周邊和火車站周邊修建大量的倉庫。秦國的商品。齊楚的原料。都要堆積在這裏。但秦國運力一下子滿足不了這麼大庫存量。而韓國人的資金被壓在這些貨物上了。他們的資金鏈就要快斷了。火車鋪設軌道隻能在夏季。目前隻有一條鐵路線滿足。公路運輸成本有些高。韓國人無力支付。
麵對這樣的困境。韓淑自然要求助秦國。秦國是韓國的上架。上架隻有收到原材料才能付款。韓國人拿著款子才能重新提貨進行下一輪的倒貨。
韓淑的解決辦法就是就地辦廠。這次來就是來談辦廠貨物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