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問題也隨著而來。火炮威力越來越大。後座力也越來越大。如果沒有很好的後坐力裝置,秦國的一門火炮發射之後會退到後麵很遠的距離,而且發射的準確性,以及安全性也大受考驗。也正是因為後坐力問題,秦國的製式火炮依然采用了較為落後的六寸火炮,隻不過改進了炮彈,藥包,以及裝填方式,但後坐力不解決,秦國就不能擁有這種大威力火炮。
解決的辦法總是有的,第一種鋼性炮架應用在火炮上,但這種鋼性炮架用在防守固定要塞還行。如果用於機動作戰,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鋼性炮架非常的笨重,如果使用馬車拉的話,他的速度非常的慢,可以這麼說,前線戰爭都打完了,這門火炮都到不了。秦國隻采購了兩門用於防守函穀關,其餘的再也沒有采購。因為這種火炮實在是太笨重了。如果不是函穀關通了火車,軍方都不知道該怎麼運到函穀關。
問題總會解決的。秦國的汽車業開始發展,汽車,火車都需要很好的避震裝置。特別是履帶式,更是需要一種較好的避震裝置來解決履帶式車輛的行車效果。
秦國的液壓係統了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僅實驗室開始使用大型液壓裝置研究各種物質,就連鋼鐵廠也開始使用電磁裝置和大型的液壓係統來起吊各種鋼材。這些液壓係統首先用於履帶式車輛。既然液壓裝置有這麼大的承受力,那麼用於火炮那。火炮的承受力也可以與之相比。
於是秦國的第一種彈性炮架問世。原理是這樣的,炮身可通過導輪在搖架上滑動,搖架裝在炮架上,炮架與複進筒中的活塞杆相連。炮身後坐時,活塞壓縮液壓油,使一部分液壓油通過一個窄小的油閥進入氣室對空氣進行壓縮。炮身後坐到盡頭時,在壓縮空氣的反作用下恢複原位。
如此一來,就很好的解決了炮架問題。秦國第一種近現代意義火炮終於問世,
該炮的問世,讓秦國有了威力巨大的新式火炮,該火炮由文陽火炮廠生產,軍方定型為三點五二零式火炮。這是秦王二十年生產的火炮。火炮的口徑大概是現在的八十毫米多一點。火炮射程沒有計算統計過。原因是這種火炮很快就用於西域戰爭之中。就連操炮手訓練都沒有。為此,一大堆技術人員根據火炮的特性編纂了一大堆不實用的說明書。他們用冗長的語言告知炮兵要注意什麼。火炮發射時注意的事項。還有火炮可能遇到的危險。這種說明書每門火炮都配發五本。因為一個炮兵班最起碼要有五人來操作該火炮。
不過這種書發下去的時候。炮兵對這本書非常的厭惡,原因是,這本書厚達一寸,而且裏麵第一頁到第二十頁全是火炮零部件說明。從第一頁開始,炮兵就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