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趙國變化(2 / 2)

在勞力方麵,秦國也投入了一些勞力,不過這些都是戰俘,來自西域戰爭的勝利品。他們的任務就是把鐵路建設當中遇到的溝壑以人力的方式進行填補完成。他們的待遇和趙人的待遇差別太大了。秦國為了防止這些戰俘逃跑,不僅都戴上了沉重的腳鏈,同時還對其進行了剪發,烙紋身等象征處理,最糟糕的是食物,秦國給予了最低標準的食物,這些食物僅能保持人體需求的最低標準熱量往上一點點。而他們的工作量卻很大。而且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如此苛刻的對待戰俘,導致西域戰俘大規模的死亡。而這些屍體很快就被填進了鐵路地基當中。可以說,秦國再次用血為經濟發展鑄造了一條鐵路線。

就是這樣,這條鐵路在花費了近九個月的時間完工。這比預期的時間早了一年多。為此,秦國的報紙,趙國的報紙大肆對其進行了報道。

“這是一項偉大的奇跡。趙人以不屈的精神戰勝了太行山。”《經濟觀察家》報刊如此說道。

這的確是一項偉大的奇跡,趙國自己人也以這條鐵路為驕傲,他們稱之為“趙國速度。”

隨著火車進入平原,尚文一行人很快就進入了趙國的心髒城市,邯鄲。

從窗外看去,邯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邯鄲城市周圍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的高層建築。這些高層建築普遍使用鋼筋水泥土,空心磚來建設的。

在進入邯鄲外圍的時候,趙國邯鄲火車站專門繞城一周,所以能夠看到邯鄲城的變化,這和邯鄲環城鐵路有關。這條鐵路是專門為趙王修建的。但趙國文臣自有打算,他們認為應該像秦國那樣建設發達的公共出行係統。秦國鹹陽城,新城,長安區都建設有發達的電車係統。加上秦國本身的汽車保有量,所以,目前秦國的出行還是很方便的。

但趙國就沒有這些了。趙國中等偏下的人很多,所以,他們特別對公共係統要求很高。特別是人流的上下高峰期。趙國邯鄲一到早上,中午,晚上就會出現大堵的情況。為此,趙國的文臣們第一次想借助火車的巨大載客量完成城市交通運輸任務。這種想法非常的接近現在意義上的城市地鐵係統。雖然文臣有這種想法,但實施起來還需要趙王進一步放開權限。這條環城鐵路隻有放開才能方便趙人。

為此,文官極力的尋找可行的勸說理由。不過趙國還真有這樣的一條建議。這條建議來自一名底層文官。具體名字至今無法考證,因為無法將其記錄在案。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公眾交通工具必須有盈利,隻有這樣這樣才能完成他的特有功能。

“我王,這城市鐵路可大規模的搭載我趙人上下工,在固定的幾個點投放這些人。而我趙人隻需花費少許錢財就可是用。最重要的是,這些錢財積少成多,便可成為一種巨大的收入,不僅可以支付火車運行成本,還可有盈利作為王室資費。”那份報告就是這樣寫道。不過,這份報告被壓在中間的位置,看不看就看新任丞相和趙王的意思了。

邯鄲還有另外一個變化就是,城牆被拆掉了。秦國因為傳統防禦需要,特別是保證原有的王室風格沒有拆掉城牆。韓國也是如此,韓國的經濟帶是以舊城為中心展開的。而趙國卻大膽的拆掉城牆進行經濟建設。

趙國拆掉城牆是因為趙國李牧的軍事要求,還有其背後巨大的經濟利益需求。

李牧認為,隨著火器的出現,特別是火炮的出現,再堅固的城牆已經無法抵禦火炮的進攻。特別是火槍的加入,讓戰爭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就要求拆掉這種古老的防禦工事。

相反,他認為城市是未來野戰作戰中最後的一個作戰總結點。這個總結點需要新的戰術,新的策略,新的樣式來完成城市防禦任務。這一點,李牧並沒有明確指出城市巷戰這個概念,但卻重視了城市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