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說。”張良站在台上伸手說道。
“秦國的國策是否和之前的耕戰國策不同了?”大學生問道。
“哦。何以問這樣的問題?”張良反問道。
“秦國如今已經有三年未出東方。雖然也派兵參加關東的戰爭,但是隻是勉強涉獵其中。而不像之前那樣派大軍出關作戰。而隻是派出小鼓規模的軍隊參戰。其人數僅僅在千人以下。”韓國大學生把他所觀察到的信息說給張良聽。
報紙的出現,讓大眾都可以知道每天天下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特別是電報出現之後。信息的傳播速度大大加快。人們可以在早上知道昨天秦國發生了什麼事情。秦國人一天都幹了什麼。同樣。秦國人也可以知道韓國人幹了什麼。趙國人幹了什麼。就連邯鄲發生了什麼樣的桃色新聞都知道。比如那個大臣的妾跑了被奴隸拐帶走等等諸如此類的新聞。而大學生就是通過這樣的信息分析,了解各國的動態。
“不僅如此。秦國和之前變化實在是太大。商君變法之後。秦國帶甲百萬。已經華夏第一強國,富國。但如今秦國卻大大不同。天下的財富差不多都流到了秦國那裏。秦國不僅富國。而且還富民。”大學生繼續說道。
“秦人不像以前的秦人那樣下地耕作,上戰場打仗。而是進入城市當中成為產業工人,他們的軍隊卻大規模的縮水,裁軍。軍隊人數僅僅保持不到二十五萬人。這,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大學生這樣說道。
聽到這些,所有的大學生點點頭表示認同。秦國的一舉一動都在韓國人眼中看著。秦國本來可以一舉滅掉韓國。但是秦國卻並沒有這麼做。曆史上。韓國這個時候早早的就被秦國給滅了。但是尚文的出現,讓韓國繼續存在了下去。不僅韓國沒有滅掉。原本該滅的趙國也沒有滅掉。這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韓國人對這個強大的鄰居表示警惕。但卻有不明白秦國人到底在幹什麼。所以,他們想聽聽韓國的副丞相的解答。韓國的正丞相是韓非。但是韓非的口吃嚴重。難以在公眾場合出現。所以,一般都是張良出現。而韓非隻是在報紙上進行一些書麵的陳述。
“說實話,這些我也研究過。但卻無法得知秦國到底意欲何為。”張良非常的坦白。他也研究秦國。但是秦國的國策導讀如何,他也是一知半解。因為尚文的國策本來就不明確。
“嘩啦啦啦。”台下的大學生們紛紛交頭接耳,他們難以相信,這樣的話題竟然難道了這位韓國的副丞相。
“同學們靜靜。”張良伸手說道。
“雖然秦國的國策不明,也未必能夠研究透。但在下不才,也是可以說明一二,和大家交流一下。”張良謙卑的說道。戰國時代學風甚佳。人人都有發表各自意見的機會。秦國的大學繼承了這種戰國百家爭鳴的傳統。同樣,各國大學也有這樣的傳統。
“秦國的國策,依在下看來。就是富國富民。”張良有力的講到。
“說的對啊。我也覺得,秦國現在也是這樣做啊。丞相說的有道理。”一個大學生在台下說道。
“也不對啊。”另外一個大學生反駁道。
“秦國已經是富國了。為何還要富國。再說了。秦人積累了百年家業。按理說,已經是富民了為何還說富民啊。”台下的那個大學生這樣說道。
“說的也對啊。秦國為何還要富國富民。”一些人開始認同這名大學生的話。
“哈哈哈。”張良聽到這裏。忽然笑了笑。他認為,大學生能這樣想,很對。同時,他也要進一步的闡述自己的看法才行。
“秦國之所以是富國富民。那是因為,在下根據商君書,秦國商君變法所得和秦國如今之舉進行比較而來。”張良說道。
“商君書,大家都看過吧。”張良問道。
“看過。看過。”大學生回答道。
“我還看過論法的精神。”一名大學生說道。
“我也看過。”論法的精神一書。原本是尚文贈送給韓非的。但韓非回國之後迅速的把這本書印刷出來成為韓國大學法學必學之書。
同時這本書在韓國民間傳播也非常的廣泛。相反,這本書在秦國本土卻不是太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