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西的進發當中,他們錯把台灣的東部海岸線當成了大陸,他們便很快的就在這裏登上了海岸,而這裏。最早是越人土著的地方。
這裏的土著很有可能是從海上,也就是從大陸坐船到達這裏的,他們之所以到達東部海岸,很有可能是他們穿越了整個台灣島。才這裏居住下來。或許,這些土著人自己也不知道。這是一個島嶼,而且是一個大島嶼。因為他們無法感知這個島嶼的具體的大小。
而韓國人意外的發現了這個島嶼,但他們原本是來這裏發財的,但是現在,他們無法發財了。因為他們在海上飄蕩的日子實在是太久了。長時間的飄蕩,讓他們已經無法保持體力進行戰鬥。他們迫切的需要休息,恢複原來的體力。隻有這樣,他們才能進行戰爭。
而韓國人隻有發動戰爭之後。把他們的財富運送回國的時候。他們才會發現,他們無意之間竟然發現了一個大島嶼。不過,這是以後的事情,這件事情需要擱置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他們需要恢複體力。
韓國人的這種無意發現,將揭開曆史性的一麵。
而在大陸。今天福建,廣東東部的位置。那裏是楚國人的地盤。越來越多的楚國人加入到了捕獵活動當中來,大量的奴隸就是在楚國人的捕獵下轉送到秦國人手中的。
楚國人是沿著沿海線發展的,因為他們的航海技術並不是很成熟,他們沒有經緯度這樣的知識,同時也沒有航海鍾以及六分儀這樣的儀器,所以他們的擴張都是沿著沿海線展開的。
而韓國人發現台灣島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意外,他們既沒有任何先進的知識,同時,他們也沒有任何的先進的儀器來幫助他們發現島嶼,相反,他們僅僅是依靠的是運氣,這些運氣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了。如果不是冬季風的作用以及船長的自我危險意識的話,那麼很有可能他們早早已經葬送到大海當中去了。或者,他們將漂泊更遠的地方,最後他們同樣難逃厄運。
楚國和韓國都已經有人大膽的嚐試他們的航海事業,但恰恰相反的是,秦國人在這方麵卻沒有任何的進展。
秦國依然是一個傳統的陸地國家,國家的戰略方針依然停留在陸地上,對於海洋,還沒有足夠的利益將他們的戰略注意力轉移過來。而且,秦國僅僅是看重的是船舶製造業,船舶運輸業等等。這些行業足夠讓他們獲取更多的暴利了。
一些大發奴隸財的楚國商人正在購買一些鐵甲船隻,這些船隻速度更快,載運的人員,物資更多。他們想用更多的速度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但還存在一些技術後勤要求,但這樣一定數量的船隻就夠他們忙活的了。
但更多的楚國商人再次選擇了木質船隻,這些船隻依靠的是風帆,也就是說,他們的後勤壓力比較小。而且造價比較便宜,造二十艘這樣的木質船隻,就能夠造鐵甲船一艘。可以說,鐵甲船,成本昂貴。
另外還有楚國這層關係,秦國無法越過楚國這條門坎,因為楚國將占據著整個下遊的位置,而秦國要想開辟航海事業就必須,越過楚國這道關。顯然,越過楚國就必須滅掉楚國。而秦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能力。他們的兵力極為的有限,他們無法抽調兵力發動對楚國的戰爭。
秦國航海事業沒有取得重大的進展,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秦國本身就沒有這種發展航海的意識,盡管,尚文在秦國一直強調這一點,但秦國依然是一個傳統的陸地國家,在他們看來。在陸地上種糧食,要遠遠發展那些航海事業有用的多。
加上秦國的陸地周邊環境比較特殊,秦國越是領土擴張,秦國周邊的敵人就越多。秦國需要增加的國防力量就越來越多。而這樣一來。秦國的注意力就全部轉移到了這個上麵了。而秦國自然而然在對航海事業上就沒有放這麼大的心了。
“我們依然沒有出海,我們連海都沒有見過,盡管我們有海軍,但是海軍沒有見過海,這還叫真正的海嗎?”尚文時常自問道。
“我們的海軍現在隻能叫水軍。”尚文自言自語道。對於航海事業,尚文很重視,但是卻遲遲沒有任何的進展,尚文對此很無奈,秦國是一個陸地國家,沒有必要發展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