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入主要靠的是稅收收入,而秦國要想保持相當穩定的收入,隻有保持收稅的規模擴大,而無法在稅率上下文章,征稅會議商討的就是這個會議主題,尚文已經表示出這樣一層意思,秦國根本不會繞過這個稅案,單方麵的提高稅率。
戰國時期的軍隊規模大小的很大原因是糧食,而在實行全新的軍製之後。軍隊規模大小的重要原因是經濟,也就是稅收能夠提供多少的財政支持。
秦國的財政收入不多,維持這樣規模的軍隊已經舉債來維持。加上突然的戰爭費用開支,秦國通過印刷紙幣的方式,才迅速的挽回了局麵好轉,如果沒有紙幣的話,尚文真不敢想象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
王翦自然清楚。秦國軍隊的規模隻能這樣了,不可能才擴充了。如果擴充軍隊,財政就會最先崩潰,沒有錢財支出,軍隊就會很快耗空。秦國是這樣,那麼趙國也是如此,打仗必須計算經濟賬。因為現在的戰爭模式需要靠的財政收入,如果沒有穩定的財政收入,那麼就會陷入極大的危機當中。
而正在經濟變革的趙國,或許隻有能力維持這十萬人規模的軍隊了。軍隊的規模很大程度上和經濟有很大的關係,這些軍隊都是財政的消耗,他們不會產生任何的經濟價值,相反,他們是消耗品。開銷十分很大的消耗品。
“說的很對,我們的丞相很能幹,我們也很佩服,但是我們的將領們卻很討厭,因為,他不斷的削減軍費,李大將軍,你的分析很正確,我們的國內會議也是這樣一個意思,我們不可能對你們發動進攻。說實話,秦國現在極度的缺乏機動兵力,秦國的戰略預備隊都已經派出去了。根本沒有力量發動進攻。即便是發動進攻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王翦說道。
在國防安全戰略會議上。王翦讚同主動的和趙國簽署和平協議書,原因就是因為秦國沒有戰略預備隊,沒有足夠多的機動兵力發動進攻。秦國已經連續的在兩場戰爭消耗了很多。他們已經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現在能做的就是,接受趙國的建議,雙方簽署和平條款。不過,在和平條款的期限問題上,秦國的高層有著激烈的爭吵。
王翦建議和平協議為三年。而尚文則建議是五年。或者是更長,尚文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想的,他認為,和平對秦國有利,所以,他希望時間更長,而秦王看法竟然隻有兩年。因為兩年的時間,秦國就可以迅速的籌集一支相當可觀的主力部機動部隊,擊敗隻有十萬人的趙軍,秦王認為是有相當大的把握的。
即便是這樣,尚文依然反對。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東西都在發生變化,誰會知道,兩年之後的趙國會發生什麼。十萬人的部隊戰鬥力會發生什麼。這些都讓尚文感到擔心。所以,尚文反對這樣簡單的計算方法。轉而在五年的時間內,用經濟的方法,瓦解趙國經濟,特別是把趙國經濟依附在秦國經濟上,然後兩個國家共同發展,形成經濟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上形成一種凝聚力。從而形成兩個國家的初步統一。
但王翦認為時間太長,這樣就會趙國一個很大的緩衝的時間段。盡管尚文一再強調。但最後的結果就是,依然沒有達成統一的看法。最後形成了一個應對之策,那就是看趙國的態度,然後根據趙國的態度進行相應的調整。反正秦國給予的時間就兩種。三年。或者是五年。
“我很羨慕。”李牧說道。
“我們之間看來有很多的共同點,那麼和平協議就有可能達成。”李牧接著說道。
“不,還沒有。我們之間的和平能夠維持多長時間?”這個時候。王翦主動的問道。
“這個。”李牧看了一眼王翦。
“那麼,王將軍認為能夠維持多長時間?”李牧問道。
“三年。隻有三年。”這個時候。王翦回答道。
“嗬嗬。”王翦這個時候笑嗬嗬的說道。
“那麼,你說多長時間?”王翦問道。
李牧一下子伸出五個手指頭。
“五年。”王翦說道。
“至少五年,或者還有可能更長。”李牧這個時候說道。
“恩,你跟我們丞相預計的時間差不多。”王翦這個時候說道。
“哦。”李牧很有興趣的點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