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國內貿易迅速的崛起,給秦國帶來了豐厚的賦稅,這些豐厚的賦稅讓秦國有足夠的財力完成秦國的幾項壯舉。而秦國的北方幾個州,和秦國的主要貿易區相隔太遠,加上農業在商業地位的比重降低。盡管秦國一再不斷的降低農業賦稅,但這些依然無法掩蓋秦國農業的一種尷尬地位。
這就是,秦國的農業區越來越多,生產的各種各樣的農業物資,當然有包括了秦國的畜牧區。秦國可以輕鬆的生產更多的農產品和肉製品,乳製品,但這些東西需要消費才能讓農場主,牧場主獲利。但中原各國都沒有這麼大的消費需求,而消費需求隻有秦國國內。供需矛盾的失衡可想而知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農場主,牧場主的農產品,肉製品,乳製品無法消費產生利潤。而無法產生利潤,也就直接導致秦國新建立的幾個州的財政狀況持續不斷的惡化。
盡管秦國中央政府不斷的降低稅負,提供無息貸款,以及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鼓勵當地人不斷的開墾荒地,擴大牧場,但這些都無法掩蓋秦國農業市場狹小的現狀。而市場需求不振就會帶來這些州的財稅無法擴大。
而這些秦國建立的州,都采取的是自治的方式。而州如果要想有很大的作為的話,就需要州本身力量來進行建設,但事實是他們的財稅收入非常的有限。想想看,他們沒有商業貿易,而隻有大量的畜牧區,加上農產品價格的不景氣,這些州的賦稅根本就無法提振起來。
而州要想提升自己的財政收入,就必須鼓勵貿易,但自身貿易非常的薄弱,除了農產品之外就是礦產,但是開礦需要招商引資,需要修建鐵路,公路,但這些州那有這麼多錢財修建鐵路公路。這樣一來公共建設就無法跟上。無法跟上自然 就無法讓商業發達起來。也就無法通過開礦的方式讓當地經濟有起色。這無疑是進入了一個死胡同,盡管他們能夠得到大量的無息貸款,但這些貸款主要用於越來越無禮的農業上。對於農業,秦國隻能采取補助的方式讓秦國農業生存下去。
如此下去,這些州的經濟就會迅速的凋敝下去,無奈之下,這些州隻能瞄準了那些秦國所謂敵人的需求,一開始,這種走私貿易是無法接受的,最起碼大部分新移民來的秦國人都無法接受,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秦國貿易之風的興盛。而當地經濟卻無比的凋敝。盡管他們的吃喝不愁,但是無法發展經濟繁榮起來,這是他們不能接受的,於是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大膽的開始了走私貿易,積極的和這些匈奴人展開貿易。
事實證明,匈奴人的需求是很大。這塊市場足夠刺進秦國這些邊境州的經濟格局,匈奴人需要大量的武器,特別是鐵製武器,在秦國人看來,弓箭刀具這樣落後的武器,已經淘汰掉了。而軍方也沒有將這些武器管製起來。於是,邊境的州就迅速的大規模出口這些東西,而這些東西需要一些手工作坊來製作,因為匈奴人缺少這樣的人才來製造出來,就打造箭頭這一需求,讓秦國邊境州迅速的帶動起了大量的鐵匠鋪,手工作坊也迅速的多起來,而換來的匈奴物產也順著邊境的馬隊交易到秦國的核心貿易區,然後從核心貿易區帶來大量的其他產品,這樣就完成了一次資源的配置,而在這個資源配置的過程當中,秦國邊境州可以從中獲取豐厚的水手。
從走私貿易的商業稅,到加工作坊產生的交易稅,以及從秦國核心貿易區到這裏的貿易稅。這些都為邊境州帶來了極為豐厚的稅收,而走私貿易,雖然是通敵的行為,但邊境州也需要繁榮。而秦軍強調的物資封鎖在某種程度上根本就無法達到。在這樣的情況下。走私貿易愈演愈烈。已經達到了無法禁止的狀態。因為州政府明顯偏袒與這一方。因為隻有貿易才能提供更多的賦稅。從這一點,秦國施政者的貿易之法已經是可行的了。
戰爭的遠去,讓和平到來。戰爭的資源配置作用已經遠遠不如貿易帶來的資源配置作用強烈。貿易形成的資源配置優勢上升了一個核心地區。而秦國的施政雖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並沒有大規模的改變這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