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坐著輪椅的老太太,每天早晨都把自己收拾得千幹淨淨,然後艱難地搖著輪椅,微笑著走進美麗的公園,穿過兩邊都是棕櫚樹的林陰道,去參加一個老人合唱團的晨練。每天,團友們都夾道為她喝彩,就像歡迎凱旋的英雄
一位年近古稀的老爺子,在六十八歲那年考取了駕駛執照,隨後便開著車帶著夫人,開始了他漫遊全國的奔馳,也開始了他極富浪漫色彩的晚年生活……他說:我要把活著變為生活。
“把活著變為生活”,多好的願望,多美的追求!
每一個人都無法在出世之前,決定自己是否樂意來到這個世界上。但隻要他來到了這個世界,不管他如何反對,都隻能活一輩子,而一旦死去,就將是永恒。那麼,我們該怎樣活著,便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了。
一萬個人就有一萬種活法,旁人是勉強不了的。古往今來,芸芸眾生默默地生默默地死,絕大多數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中許多人活著的時候有滋有味,盡享人生。一個人隻要氣數未盡,活著恐怕不是一件難事,吃喝拉撒不缺,就已經可以活下去了。可要是不甘於僅僅是活著,還要活出個人樣來,甚至要活得快樂、幸福,不枉此生,那就得付出代價,就得把活著變為生活。
那位坐輪椅的老太太,如果每天唉聲歎氣、怨天尤人,把自己藏在小房子裏,苦挨殘存的歲月,當然也能活著,要是子女孝順,家境寬裕,有人侍候,或許還能在絕望中找到一絲快慰。但她偏不,她選擇了生活而不是活著,明知自己的病不可能痊愈,硬是不肯躺在床上苟且度日。她說,活一天就好好地生活一天,像正常人那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唱自己喜歡唱的歌。
那位古稀老人當過兵打過仗,辛勞了幾十年,退休後兒女都勸他在家歇著享享福,偶爾旅行一趟隻管天馬行空飛著去,家裏不缺那點兒錢。可老人卻說他全想好了,所有的積蓄拿出來買部小車,然後帶老伴跑遍天涯海角,看大好河山,開眼界長見識,至今這對老夫婦已走了大半個中國。在老人看來,當務之急是要改變觀念。生活沒有固定的模式,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活法,但隻有提高生活質量,擴展生活內容,豐富生活內涵,才能真正地生活著,快樂而且健康。
生活需要積極樂觀的態度,不單是活好今天,還始終懷著對明天的希望,哪怕遇到天災人禍,路途坎坷;哪怕已是年老體弱,來日不多;活著卻隻是消極被動地等待,過去的總是好的,未來則不想也罷。年老固然心如死灰,再燃不起火焰,縱使正當年華,又如何能鼓起自信、向前的風帆?
生活離不開身心的健康,身體素質好靠堅持不懈的鍛煉已經成了共識,心理素質好靠什麼呢?靠長期的修養靠實踐的磨煉,這從某個角度說甚至比身體更重要。因為身體好無法保證心理一定康健,不少身體好的人也就是滿足於活著。而心理素質強肯定有助於增進身體素質,讓人隨時改變失衡狀態,力爭最大限度地保持心理平衡,承受現代社會帶來的多方麵的壓力,始終高高興興地生活。
有句古話叫“好死不如賴活”,表麵上似乎認可“活著便是終極目的”,管他活得怎樣無奈、窩囊甚至屈辱。但我以為這隻是“緩兵之計”,“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才是根本。倘若毫無價值地送了性命,一切事都灰飛煙滅,還有什麼好說呢!“賴活”倘是短期,作為“生活”的前提和基礎,倒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了。
要想好好地生活,當然應該具備好的物質條件,我從來不認為餓其肚腸、勞其筋骨是生活的高境界。關鍵在於所有的好東西從哪兒來?總不可能天上掉餡餅,地上撿金銀,得來全不費工夫。即使祖上留下一座金山,坐吃山也不空,仍然可能隻是奢侈地活著,因為享受生活也必須懂得生活、珍惜生活,而生活的高境界是創造新的更好的生活。
能把活著變為生活,也就真的不枉來這世上走一遭了。